在這筆交易案中,藍鳥交出了包括Gunnar Hoglund、Kevin Smith、Zach Logue和Kirby Snead四位新秀,獲得來自奧克蘭運動家的當家三壘手Matt Chapman。對藍鳥來說,就算Chapman目前的狀況與2019年的時候相比有不小的下滑,仍舊是顯著的補強。
藍鳥的三壘大關去年由Cavan Biggio與Santiago Espinal分擔大部分的出賽時間,而從最後的數據結果看來,三壘確實是藍鳥打線的斷點。無論是86 wRC+或是1.8 fWAR都是聯盟第19名。光是去年創下生涯在大聯盟最差成績的Chapman一個人,就繳出了101 wRC+和3.4 fWAR的成績,所以即便Chapman持續2021年的低迷,藍鳥在三壘還是有顯著的提升。
但毫無疑問地,Chapman這些年的下滑不能就此被輕忽。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Chapman在過去三季半的趨勢:
PA | HR | BB% | K% | ISO | AVG | xAVG | OBP | SLG | wOBA | xwOBA | EV | LA | wRC+ | WAR | |
2018 | 616 | 24 | 9.4% | 23.7% | .230 | .278 | .257 | .356 | .508 | .369 | .335 | 93.1 | 15 | 139 | 6.7 |
2019 | 670 | 36 | 10.9% | 21.9% | .257 | .249 | .251 | .342 | .506 | .354 | 0.352 | 92.7 | 17 | 125 | 6.1 |
2020 | 152 | 10 | 5.3% | 35.5% | .303 | .232 | .245 | .276 | .535 | .335 | 0.343 | 93.6 | 24 | 116 | 1.2 |
2021 | 622 | 27 | 12.9% | 32.5% | .193 | .210 | .209 | .314 | .403 | .311 | 0.321 | 89.7 | 19 | 101 | 3.4 |
從上表我們發現Chapman在2020年開始三振率突然暴增,而長打表現也在2021年大跌。Chapman在2020年因為髖關節內軟骨破裂,而缺陣了一個月。等他回來之後,Chapma捨棄了一切,只想死命地把球拉出牆外。雖然以IsoP來看確實創下生涯新高,但除了長打之外的數據,包括三振率、保送率、揮空率(36.2%)等等,都是生涯最糟。但考量到2020年球季樣本過小以及Chapman浮誇的長打表現,我們可以暫且視為偶發事件。或許健康的Chapman就會回歸正常。然而2021年告訴我們Chapman確實在打擊區有不小的衰退。以選球來說,Chapman的確獲得生涯最好的保送率,但是他的三振率與揮空率(32.7%)仍然不理想,而且長打也衰退了。
Chapman下滑的原因大約可以歸類三個。首先Chapman在這一年半的揮棒或許受到髖部手術影響,而導致他改變自己的揮棒,進而造成更多的高飛球與平飛球,加上Chapman在2020年盡情拉打,這些飛球(含高飛與平飛)飛得更快,自然就形成更高的長打表現。然而相較於2020年,Chapman在2021年拉打的比例降低,而這也導致他整體的擊球速度減少。Chapman的飛球擊球初速,從2020年的99英哩下滑到94。除此之外,Chapman的揮棒過度矯正,造成平飛球比例大減(32.6%>>>18.8%),高飛球(和滾地球)比例卻增加(23.6%>>>37.8%),整體飛球的仰角也從25度拉高到31度。擊球初速下降,擊球仰角提高連帶使Chapman飛球xwOBA從.814驟降到只剩.604,進而造成他飛球破壞力衰退。
除了飛球破壞力衰退外,Chapman在本壘板遇到了大麻煩。在2020年暴增的36.4%揮空率,過了一年沒有明顯進步(32.7%),在好球帶的擊球率,也仍然只有72.4%(2020年市72.0%)。即便Chapman在好球帶以外的選球有調整,事實是他現在在好球帶以內的擊球率距離生涯平均有大約5%的差距,但是他現在卻比以往更積極揮棒。如果擊球率處於高檔還是進步,積極揮棒可能會讓打擊的成績提升。但如果擊球率仍舊低迷甚至退步,積極揮棒往往不會有更好的結果,而Chapman在2021年明顯是後者。
fb - 洪行易
你覺得他們打線就夠了 還需要再交易或簽一位2B取代Cavan Biggio或Santiago Espinal? 也聽說他們想簽左打者如Michael Conforto 他們值得這樣做嗎?
Benny Ice
我覺得要補強的話就簽Conforto比較好。藍鳥球迷應該不想再看到Grichuk上場了。至於二壘,至少那兩位還算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