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今年的NBA是近年最精彩的一屆,精彩在於聯盟有豐富的多樣性,球隊不再盲目追求某一種「最有效率」的贏球方程式,反而根據自身陣容打造適合自己體質的體系,他們各有風格,有些著重戰術和跑位,有些善用球星的個人能力。每支球隊最頻繁使用哪種進攻手段?他們的效率又有多高?
上次講了最淺白的Isolation,今次我們討論最主要的手段:擋拆(Pick & Roll)。
延伸閱讀:Playtype分析:NBA五支Isolation大隊
籃球終究是團體運動,個人能力再強的球員也不可能48分鐘都在單打,Isolation在NBA球隊的使用率只有介乎3.6%(馬刺)到10.9%(籃網)之間。至於由(最少)二人配合的擋拆(Pick & Roll Ball Handler加上Pick & Roll Roll Man)佔球隊16.6%至29.1%的終結方式,是聯盟兩大最主要的進攻手段之一。
球員在持球一定時間後,有隊友掩護下終結回合(可以是得分/投失/失誤等),會定義為擋拆持球(Pick & Roll Ball Handler),常見的終結方式包括投三分球、中距離跳投、小拋投、上籃以及搏取罰球;掩護者完成掩護後接球並終結回合,屬於擋拆掩護(Pick & Roll Roll Man),Roll In和Pop Out完成進攻都計算在內。
有一點要重申,Playtype分類是指終結進攻的手段,例如若持球者執行擋拆後後退,重新挑戰防守球員,會歸類為Isolation;如果擋拆的持球者或掩護者執行擋拆後把球傳到其他隊友(例如Short Roll),不會算入任何一種Pick & Roll分類。
從這個定義看來,你認為哪支球隊最常和最會打擋拆?傳承自Karl Malone和John Stockton的爵士?有Trae Young的老鷹?還是Stephen Curry和Draymond Green二人組的勇士?
以下是Pick & Roll終結進攻手段,以及細分為Ball Handler和Roll Man的分佈。



圖一(擋拆:持球者)是30支球隊由擋拆持球者終結進攻的頻率和效率的分佈。X軸是球隊進攻中擋拆持球者完成進攻的比例,愈靠右方代表球隊愈經常由擋拆持球者完成進攻(得分/投失/博得罰球/失誤);Y軸是球隊擋拆持球者每完成一回合進攻平均可以得到的分數(簡稱效率),愈靠上方代表球隊的持球者愈會打擋拆。X軸和Y軸的交叉點是兩項數據的聯盟中位數水平。
圖二(擋拆:掩護者)概念和圖一相同,不同的是統計數據為由擋拆掩護者終結進攻。
圖三(整體擋拆)則是由持球者(圖一)和掩護者(圖二)完成進攻數據加權後(按使用頻率)的總和。
擋拆中由持球者完成進攻佔了大多數,是掩護者的1.5至4倍。這樣的比例合乎常理,正常情況下球隊都會優先阻止在危險地帶的Roll Man出手,持球者的出手機會變相增加。
因此圖一(擋拆:持球者)和圖三(整體擋拆)分佈上的差別不太大,只有個別有出色掩護者的球隊在分佈上有明顯分別。
與前文一樣,我們可以把上圖劃分成四部分,概括來說在右上方的是最理想的狀況:持球者善於以擋拆得分,而且球隊經常使用這進攻模式,把優勢極大化。左下方也是不錯的情況,因為即使持球者不太會以擋拆得分,但球隊極少使用這手段,把缺點隱藏,打更多其他有優勢的進攻方式。
如果你在上圖右下方看到你的愛隊,可能你要擔心一下,因為球隊經常在用不擅長的方式打球,而且由於擋拆在進攻手段中佔比實在太高,右下方球隊的共通點是戰績欠佳。左上方的球隊情況也不算理想,因為他們的球員擋拆效率高,球隊卻沒有放大自己的優勢。
現實中Playtype數據不能完全反映球隊打擋拆的頻密程度,例如球隊經常以擋拆啟動進攻,但偏好之後由長人居中策應分球,最終的得分可能歸類為空切或定點投射。但整體上Playtype數據仍足夠反映球隊的打法,尤其在樣本數量如此大的情況下。
下面精選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擋拆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