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 Screen平均只佔29支NBA球隊少於4%的進攻。
NBA不是有30支球隊嗎?沒錯,剩下的一支球隊Off Screen的使用率接近平均值的三倍,自有紀錄以來一直高據榜首。
《Playtype分析》是一個關於球隊風格的系列,但Off Screen這一章似乎專門為兩名球員而設:浪花兄弟。
有人認為今年的NBA是近年最精彩的一屆,精彩在於聯盟有豐富的多樣性,球隊不再盲目追求某一種「最有效率」的贏球方程式,反而根據自身陣容打造適合自己體質的體系,他們各有風格,有些著重戰術和跑位,有些善用球星的個人能力。每支球隊最頻繁使用哪種進攻手段?他們的效率又有多高?
著重球星個人能力的球隊使用Isolation的頻率較高,喜歡打團隊戰的球隊則經常使用Off Screen(繞過掩護)和Cut(空切)。
概括而言,若球員向籃框移動過程中取得球權,並在短時間終結回合,會定義為Cut。若球員向外線繞過掩護後取得球權,並在短時間終結回合,會定義為Off Screen。終結回合的手段可以是直接投籃、短暫運球後跳投或拋投,甚至直接攻撃籃框。
Off Screen中的掩護不限種類,常見例子包括Pin-down、Flare Screen和Elevator Screen。但無球隊員在隊友掩護下進攻籃框的UCLA Screen和Flex Screen等,會歸類為Cut。沒有掩護的空切,例如V Cut,也是Cut的一種。
若球員待在底角接到球後衝進去灌籃,會被算作定點進攻(Spot-up);若球員空切或繞過掩護後磨蹭一番重新挑戰防守球員,會歸類為Isolation。
———
29支NBA球隊使用Off Screen作為終結手段的頻率介乎之間,平均值為3.81%。聯盟各隊的戰術中,掩護自然少不了,但為向外跑的隊友掩護,創造出手空間,只屬勇士的標誌性進攻模式。下面的分佈圖說明了一切,勇士在Off Screen終結方式上就像身處外太空。
金州勇士
頻率:9.5%(聯盟第1)
Ball Handler效率(每回合得分):1.00(聯盟第11)
Off Screen使用率排名聯盟第2的熱火頻率為5.8%,由於數量相差太遠,拿勇士和其他球隊比較意義不大,在Off Screen上勇士只能與不同年份的自己對比。
賽季 | 頻率 | 頻率排名 | 每回合得分 | 效率排名 |
2015-16 | 11.8% | 1 | 1.06 | 2 |
2016-17 | 13.0% | 1 | 1.04 | 3 |
2017-18 | 11.9% | 1 | 1.13 | 1 |
2018-19 | 12.9% | 1 | 1.13 | 1 |
2019-20 | 8.3% | 1 | 0.94 | 19 |
2020-21 | 8.0% | 1 | 1.04 | 7 |
2021-22 | 9.5% | 1 | 1.00 | 11 |
NBA.com自2015-16賽季起提供Off Screen數據,勇士的使用率從未低於任何球隊。
2015-16賽季,勇士取得聯盟史上最佳的73勝,Off Screen是他們當時行雲流水的進攻中主要終結手段,超過10%的頻率加上每回合得1.06分的效率,是他們打出聯盟最佳Offensive Rating的主因之一。
當季Klay Thompson場均有6.3個回合以Off Screen形式終結,排名聯盟第1。Stephen Curry有3.6個回合,排名聯盟第5;每回合平均取得1.20分,比聯盟92.3%球員為佳,考慮到他的出手數量,這個效率是非常可怕的。
2016-17賽季,勇士獲Kevin Durant加盟。Durant早在加盟前的賽季已經每場打3.6個回合Off Screen,跟Curry一樣排名聯盟第5;每回合得0.97分,只比58.5%球員好,以他的級數而言並不理想。他的加入令球隊在當季及之隨後的2個賽季把Off Screen進攻推向極致,這幾季勇士用這招每場高效拿了15分左右,是主流球隊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