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貫的風險兌換:從洋基休賽季的補強與策略,道出其中疑點和無奈

對於洋基來說,相信這是一個可以引起眾多討論的冬天,為何看似有番作為的補強,依然引來各種懷疑或不滿?本文將首先討論休賽季以來的幾筆補強,並從這幾筆異動的意涵以及歷年來的建隊方針中,談談為何近年洋基總是在花與不花之間陷入尷尬的處境。

作者:北極熊

shiki

感覺這些年的洋基都處在一種,不是沒補強,但補強都是在試手氣,結果也大多不盡如人意。沒有大幅補強但球隊的薪資仍居高不下,戰績不是沒競爭力,可是又說不上能十拿九穩的拿下分區龍頭,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
養不出真正一批時間軸對上的基石是問題的核心沒錯。
還有另外一個致命傷,如果說FA市場上是賭性堅強太偏高風險高報酬,那透過交易來重整球隊的即戰力/天賦這件事又太過保守了
無論是新秀也好,或是改造成功的浪人,一旦打出一些成績能夠成為即戰力了,洋基這時候幾乎完全不會再拿上談判桌而是直接變成非賣品的感覺
於是乎,我們也看到結果了,這些人之後傷的傷,養爛的養爛,幾乎沒有一個是賣在"高點"上,一手好牌變成打不出去的爛牌
像是Torres這種一開始就設為基石等級的非賣品,養爛了也就只能說運氣不好,畢竟長不出來的大物比比皆是沒錯
可是像是Andujar、Frazier或是更久以前的Bird,這些曾經看起來有希望的新秀。以及魔改成功打出一些表現的聯盟邊緣人Hicks、Urshela、Voit這些,照理說只要有合理的報價,都是可以考慮放上交易桌上,尤其是後者這些已經有仲裁資格,離自由球員也不遠的即戰力
當然,賣掉即戰力的風險就是可能或多或少影響到當下的戰績,洋基這種豪門球隊不可能徹底重建,可是完全不承擔風險retool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薪資空間吃緊,FA市場灑不出錢只能絞盡腦汁拼拼湊湊。曾經有交易價值的球員最終都只能賤價清掉,然後再冀望著農場有辦法補上洞.........
於是久而久之,養成了洋基迷燒香拜佛的習慣,期望新秀補洞,期望FA福袋開成功,期望傷病不要找上門.........

北極熊

的確這幾年來洋基也有這樣的問題,不過這可能跟洋基自己本身維持商品價值能力有關,動不動就是發現自己當初想留的東西價值最高的時候就是當初有機會賣掉的時候XD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於洋基把未來重心完全放在Volpe、Peraza這件事感到害怕。你直接把未來幾年的內野答案擺在一個百大中段跟一個百大前段但才準備要升上2A的人欸,WOW。按照這幾年經驗,真的這麼相信他們喔?

JohnnyHsu

真的認同北極熊大的內文。
身為基迷,絕對不是希望球隊打進季後賽、或者拿個外卡進去就滿足,絕對是希望能終結超過10年的冠軍荒。

可惜的是,球隊一直用短約賭高風險(但不見得會有高報酬)的「有實績老將」進來,但農場日益枯竭、一壘與游擊明明就是洞卻用最「省錢」的方式來補強,沒想到搞到最後我們還是聯盟薪資前五高的球隊。

「如果健康」,洋基確實很可怕,但「如果不健康」,洋基也很可怕。

是很爛的那種可怕。

對於洋基來說,相信這是一個可以引起眾多討論的冬天,又或者說,是引起大家開始思考這幾年來建隊策略的冬天。

放眼休賽季補強,盤來了身手尚在的前MVP補強三壘、找到了所謂「幾名新秀上來前墊檔」的游擊手、簽回了大家都愛的一壘手,解決了近年一壘一直搞不定的問題,另外還包含了一些細部的補強,看似補強都非常到位。然而同時卻也錯過了許多FA或交易市場上能夠「改變戰局」的選手,包含休賽季前眾人矚目的五大游擊,種種因素也讓球隊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情境裡,休賽季結束後回頭望向球隊陣容,問號沒有變得比較少。也因此許多人怪罪小老闆不願意花錢,當然更有另一派、又或者非基迷納悶,為何明明坐擁聯盟前五的254M團隊薪資,卻老是嫌老闆不花錢。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出現這樣局面,並導致這些補強動作成為眾矢之的?本文將首先討論休賽季以來的幾筆補強,並從這幾筆異動的意涵以及歷年來的建隊方針中,分析為何近年洋基總是在花與不花之間陷入尷尬的處境。

(想直接看我對於整個洋基在近幾年方向與無奈的看法,可直接跳至第三頁

一筆代表著近年補強方針縮影的交易

首先當然來討論休賽季最被討論的一筆交易,洋基拿Gary Sanchez、Gio Urshela兩人換來了雙城隊Josh Donaldson、Isiah Kiner-Falefa、Ben Rortvedt。要討論這筆交易,可能要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單純包裹而言,另一個是就戰力部屬上來看。

Sanchez作為一個後Posada時代一直被寄予厚望的自家捕手,自2018年之後只能不斷的傷大家的心,2020年之後更是直接讓不斷替他說話的人(包括我)像個白癡一樣。今年將會是他在洋基的最後一年,你很難再繼續期待他能有所突破、找回大家在2016~2017年看到的曾經美夢。

請繼續往下閱讀

Urshela曾是洋基開福袋、改造打者的代表作,然而或許是多少受傷勢影響,又或許是原形畢露,上季Urshela擊球狀況和過去相差甚遠,LD%大幅下滑、GB%大幅上升,且不只平飛球都變成滾地球,還都很軟。更別說前年莫名出現的10.3%保送率證明只是曇花一現,他上季告訴大家他還是那個不選球、保送率只在4%徘徊的打者。至於防守雖然看似穩固,但腳步移動一直不是他強項,使得他防守進階數據多數不站在他這邊,移到更吃重腳步移動的游擊,能否站好整季游擊、並帶來一定程度的進攻產能,也是需要打很大的問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對比包裹的另一端,Donaldson雖然往後兩年要價23M且年事已高,但就身手來說我不認為需要太悲觀。去年是他成績相對「普通」的一年,但依舊有124的wRC+、.388的xwOBA、.447的xwOBACON,皆是聯盟相當具水準的成績。他的各項擊球數據還是很漂亮,面對不同球種的擊球品質、揮空率也依舊沒有明顯的下滑跡象,在三壘防區的手套在年齡催化下雖然不若當年,但也非常有機會是比Urshela、LeMahieu更好的防守者。簡單來說,雖然已屆滿36,但他是眾多36歲老將裡面相對好的那個,對比洋基去年狀況百出的內野陣容,不論是進攻火力還是防守,都還是有所升級。

Kiner-Falefa的打擊基本上你不能期待太多,能給你個90wRC+就不錯,但他的價值在於上乘的手套,絕對好過讓洋基受不了的Gleyber Torres還有代替Torres的Urshela。上季他在打擊這麼軟之下還是有2.3WAR,頂替跑去站游擊的Urshela應該不會是什麼降級,甚至可能升級。(當然如果Urshela找回19-20年身手就另當別論,但你期待這件事發生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用Sanchez、Urshela兩人換到兩年的Kiner-Falefa、兩年的Donaldson、一隻能用的捕手,就包裹本身來說,當然是沒什麼問題的。不過這筆交易之所以引來如此眾多討論,在於整體戰力面上,這樣的補法並不會因此讓球隊的風險減少。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