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頭公仔~英文是Bobblehead,也可以叫做Bobble Dooble。早在1960年代就在美國風靡一時,不過當時的製作的品質沒有現在來的精緻,人物設計也不夠生動,基本上就是同一個模組套上不同球衣、不同膚色而已,加上70年代之後可動玩具的橫空出世(有興趣可以上Netflix搜尋玩具的故事,介紹很多當年玩具的黃金時代),完全將小朋友的目光轉移,所以搖頭公仔很快的就塵封在倉庫中。
時間快轉到1999年,舊金山巨人隊的行銷團隊為了吸引球迷進場看球,決定重啟搖頭公仔市場,於5月9日舉辦了Willie Mays Bobblehead Giveaway Day,前2萬名進場球迷可以獲得一支Willie Mays的娃娃。這個由Alexander Global Promotions公司製作的娃娃相當精緻,相較於60年代搖頭公仔採用紙漿材質,新的搖頭公仔採用陶瓷材質,並且手工上色,相較於60年代的搖頭公仔更為精緻,馬上受到球迷的熱烈迴響,當天的入場球迷人數更是一般的兩倍。
見到這波公仔行銷的成功刺激下,舊金山巨人隊2000年再接再勵,於該年6月11日推出Barry Bonds的搖頭公仔。而明尼蘇達雙城人隊也在同年陸續推出Harmon Killebrew、Kirby Puckett等人的搖頭公仔。雙城人隊場均大約1萬3千左右的球迷,球隊贈送公仔的這些比賽日平均吸引了近2萬球迷進場,成功的行銷也讓大聯盟其他各隊逐漸重視這塊市場,幾乎每支隊伍都會有推出搖頭公仔。收藏價值中又以「Stadium Give-Away Bobblehead」最有收價值,也可簡稱SGA或SGB。原因是該公仔只有比賽當天進場才能拿得到,雖然數量可能上萬個,但沒了就是沒了,而且你沒有進場就拿不到,除非上拍賣網站碰運氣,如果不巧那支公仔又是特殊紀錄日的公仔,那肯定要掏出大把鈔票才有機會入手。
搖頭公仔不僅在大聯盟掀起風潮,這股公仔熱度也蔓延到了NBA、NHL等職業運動。NBA的76人隊在2001年2月規劃預計送出5千個Allen Iverson的搖頭公仔給前5千名進場的兒童,傳聞有球迷為了拿到公仔還特地跟人租(或借)小孩進場呢。
台灣搖頭公仔尚未流行之前,我比較認識的是美國球員卡公司UPPER DECK出品的搖頭公仔,這家公司主要以職業運動球員卡為主,也有一些MLB、NBA球星的搖頭公仔,但大部分都跟60年代美國初代搖頭公仔一樣,每一支的姿勢都差不多,但臉部已經有做出區別,至少不會每一支都長得一樣。
2001年7月28日西雅圖水手隊推出鈴木一朗SGA搖頭公仔,看得出來當時的公仔還是圓圓胖胖的造型,跟近代公仔的身材比例差別很大,也替公仔本身增添一些可愛的感覺。
台灣職棒因為2001年世界杯的好成績重新燃起了球迷的熱情,加上2003年開始牛象大戰場場爆滿的榮景,也讓台灣英象國際創立Qman這家公司,生產棒球相關公仔。主要以兄弟象隊、興農牛隊球員為主,統一獅隊只挑了四位主力球員做為代表,不過當時搖頭公仔尚未普及化,這一系列的公仔還是以固定為主。當時Qman力求公仔臉部表情的相似度,雖然公仔的頭都是固定的,老實說這些公仔拿到現在的市場還是非常熱門的。
2005年王建民在紐約洋基隊投出8勝5敗的好成績,也讓Qman嗅到這股商機,開始出產搖頭公仔,也將公仔從原本的5吋長大變成7吋,這也算是台灣棒球搖頭公仔市場的始祖。不過當年球迷對於搖頭公仔興致缺缺,原價一支1500元的公仔乏人問津,印象中當年在大直大魯閣樓上的雷克運動中心,一支王建民公仔800元就可以入手,搖頭公仔銷量不如廠商預期,Qman也透過不同管道想辦法賣掉這些搖頭公仔,楊蕙如此時入手了100支王建民公仔,誰也沒想到隔年台灣之光瞬間席捲台灣,洋基打線人人會背,王建民單季19勝的成績,也讓前一年銷量不佳的公仔瞬間帶動買氣,從原價1500元的價格,炒到3000元、8000元、10000元...最後聽到的成交價是3萬台幣,也讓當年有囤貨的投資者大賺一筆。
後面陸續出產的王建民公仔,身材比例相較於第一支有明顯的變壯碩一些,整體高度好像也比第一支高出幾公分(左邊這支有點彎腰看起來跟第一支站著的差不多高),在球衣鬆緊度跟釘鞋細膩度也有差,Qman在製作公仔上面真的下了不少功夫。無奈生不逢時,當年沒有臉書社團等社群軟體的推波助瀾很難打開知名度,時空背景的變化真的很快,如果現在Qman願意重起爐灶,生意應該會比當年好很多
soracsu
要小心地震。我的一隻Mo公仔就在之前一次地震掉下來受損.cry
KobeLi
還好我住一樓,目前還沒有發生慘案....😅
希望之後大家都不要遇到,公仔安穩的在櫃子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