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4/15

專業選手和運動團隊薪水怎麼算?立法院質詢國家級運動人員待遇,預算該如何花在刀口上?圓桌體育大會

立法院的教育文化委員會在上個月31號邀請體育署、國訓中心,針對「國家培訓、儲訓選手與教練之津貼、薪資待遇之檢討及運動科學應用現況」進行專案報告。運動人員長期反映薪資不足?國訓的任務核心又應該是甚麼?圓桌體育大會每週討論時事體育議題,跟大家聊體育、也關心運動員的長期生涯,歡迎一起加入關注。

  去年東京奧運,因為選手們獲得亮麗成績,也讓國人開始關注國家代表隊選手待遇議題,而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也在會議中表示,在國訓中心培訓、儲訓選手、教練薪資待遇以及運科人員人力強化都做調整,選手依不同身份別提高日常生活零用金,教練月薪則比照軍公教調薪4%,另外,運科人員自4月1日起,依其資歷每月薪資待遇也一併調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多名立委也針對相關報告提出質疑,舉其中之一為例,體育署指出,國家代表隊培訓選手的零用金及生活津貼全部調升,學生選手的零用金更是從過去的新台幣1萬5500元大幅提升至現今的2萬6000元。

一、從國家最高體育部門態度,看國家級運動人員到底值多少?

  立委質疑,依現行辦法大學畢業後未在學或就業的選手,可領到4萬6000元的日常零用金,一旦這些選手選擇進修深造,零用金卻只剩2萬6000元,等同變相減薪,恐影響選手進修意願。  

  針對零用金以及生活津貼的質詢,體育署回應,設定這個規定是為了保障未就業的畢業大學生,增加3萬元的生活津貼,以補助選手照顧家庭、日常生活等開銷使用,讓畢業生能專心訓練,或度過進入職場前的空窗期。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依照台灣目前的現況,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會在大學後繼續選擇向上進修,為的是鑽研更深入的學識,同時也是希望能讓自己的生涯規劃能有更多的可能。

  除了上述討論的培訓選手,國訓體制內還會有有一批儲訓選手,儲訓選手多半都是擁有國手資格的年輕小將與陪練員,雖然儲訓選手薪資今年也從每月9500元上升至11000元,但立委質疑,儲訓選手也是國家體育人才未來的潛力股,為何薪資卻連勞動部公佈的基本工資(2萬5250元)一半都不到?

  體育署回應,儲訓選手在國訓中心包吃包住,且多半為陪練員,因此11000元可以定義為日常零用金,未來是否提升待遇,還會再開會研議。

  不只是選手本身,運動員背後更需要後勤團隊的支援,除了教練之外,還有訓練員、陪練員、防護員、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訓中心是政府經費挹注的行政法人,因此運科人員起薪仍須受規定限制,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若為大學畢業,起薪為3萬7000元,碩士則為4萬元;技術人員,大學畢業的,起薪有約3萬4000元,如果是碩士學歷,則為3萬8000元。國訓中心運科人員,包括防護人員、技術人員、運動營養師、護理師的待遇也一併調整;薪資部分,每個月按照運科人員的資歷,可調高2,000元到1萬元不等,這部分所需經費,會由運動發展基金,也就是運彩基金盈餘挹注,自今年4月1號正式實施。)

  台師大運動競技系教授相子元表示,國訓中心運科處的人員在法規上都是以行政人員聘任、敘薪,「但他們都是研究人員,你不可能用行政人員的薪水聘軟體工程師,否則他乾脆去台積電!」

國訓中心的運科人力,經過檢討,從原先有60位,編制內16位、計畫內44位,提高到91位,編制內41位、計畫內提高到50位,總增加人員31位、將近3分之1的人力。)

 

二、國訓中心留得住人?如何能更好?

  因為參加重大賽事培訓而進駐國訓中心的教練,90%是從各學校借調的體育老師或專任教練,依規定,只能獲得提升一職等的待遇,最多加薪約3萬元,為此,還得接受長期離家進駐國訓中心2~4年的時間。

  這群接受調訓的教練,也將因此無法照顧母隊(原學校的隊伍),但以實際面來看,對這些教練而言,母隊競技成績攸關原職的考核,最終仍是得回到母隊,所以心裡還是念茲在茲母隊表現,不希望調訓影響未來生計,前國家隊教練指出,對教練而言,進入國訓的誘因非常低,而再從訓練成效與國外趨勢來看,早該在台灣各地設訓練站,而不是把所有人集中訓練。

  再從選手本身來看,以桌球選手為例,每年依成人國手選拔賽選出一個生理性別12位國手再加上世界排名保障資格,大略會有15名左右的選手具備國家代表隊資格,然而,真正能夠以培訓身分進入國訓的大約僅有5、6人(基於入選重大賽事資格),不只培訓選手的薪資就已經不多,更何況這群具有國手資格卻只能以陪練員敘薪的國手?經過跟幾位桌球現役國手的交流,他們指出,若不進入國訓陪練,在外訓練教球,以市場價格每小時時薪1300來計算,只要教9小時就已經遠遠超越擔任陪練所獲得的薪津,何必進入國訓?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