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4/18

「NBA 附加賽」在懲罰第 7、8 種子?不公平?現在卻找不到停辦的理由

NBA 聯盟從 19-20 年賽季開始,引入附加賽(Play-in)的機制,原本各區前八名是無條件晉級季後賽,現在第七、八種子得再多贏一場比賽,且要與第九、十名的隊伍,加碼進行一戰定生死的附加賽。連續兩年都出現低順位種子的逆襲,金州勇士、洛杉磯快艇皆無法保住第八種子,在季末連續兩場,最終賽季提前結束。早在 NBA 開始嘗試附加賽,就引起了不少話題與議論,包含球員、老闆都有人大喊不公平,但...舉辦第三年,現在你可能找不到停辦的理由。

作者:Ken

soracsu

一場定生死真的變數太大。
若還是要玩附加賽,建議還是恢復勝場差這門檻,但由四場改為三場

flykakaya

對七八名來講, 是兩場不是一場

soracsu

對,但89名之戰的確球是一場決勝負 (雖說誰叫你要先輸掉78之爭),所以個人認為恢復89名之間的勝差門檻還是比較公平點的規定

JK1971

這個時代,改變總比不變來的有趣

fb - 游鈞凱

建議是第7直接進9、10兩名贏的跟第8打、賽制三戰兩勝第8保有一勝。

黃珊妮

這個賽制我贊成,原本2020的賽制,就是前七名直接進季後賽,第八名打九名,而且三戰兩勝第八名先得一勝。改這樣子八九十名打附加賽就好,第八名以逸代勞,而且先得一勝,保障比現行附加賽制度好太多了。

Melody Huang

會不會以後出現東西前4種子翹腳髯嘴鬚看第5~12名打附加賽?(被打

奧莉

假如46勝灰狼不幸連輸2場,還會因為沒進季後賽而獲得樂透籤,萬一真的抽中前三順位,是不是又變另一種破壞平衡

阿蘭

我覺得可以1-10名打一戰定生死附加賽,10的幹掉1直接變龍頭,這麼刺激收視率一定飆到最高,錢也賺飽飽

flykakaya

某種程度上來講, 附加賽也能防止後段班隊伍"挑對手"的情形, 畢竟你從五六名故意要輸到七八名很容易, 但七八名要衝到五六名就難多了。
加入附加賽的不確定性之後, 原本的五六名如果想挑隊手可能就要多多思考了。

fb - 黃敬文

應該是八九或十 跟七的差距
(或八跟九 等)
小到在一定的場次才比
這樣才有意義
高順位要有優勢
範圍等也不該再擴大了
看久了觀眾也會膩

NBA是商業聯盟啊
任何做為都是為了賺更多錢!

境鏡靜

我覺得現在這樣的附加賽賽制很好啊,可以增加例行賽末段賽事的精采度,不會像以前到例行賽尾端就會開始看到放棄的球隊,跟輪休練兵的球隊在消化賽程,這樣的賽制會讓球隊確保自己在前六名,以及讓第十名甚至是十一跟十二名的球隊想辦法要贏球網上排名.精采度大增,最終的附加賽還可以多四場比賽賣廣告賣門票賺錢.何樂而不為.

至於要設定第八跟第九名的勝差,我覺得是不需要了,因為第一年會設置勝差,那是因為重啟球季然後縮短賽程,為確保公平,才甚至第八跟第九名的勝差.而現在都是開季就明講好的規則,那就是最終名次來決定打附加賽就好了,更何況如果是一個原本前段班球隊戰績直直落到第八,一個前半段爐主後半段即起直接到第九名,這兩隊誰狀況好可能還不一定,讓狀況好的進季後賽增加可看性不是更好.

NBA 聯盟從 19-20 年賽季開始,引入附加賽(Play-in)的機制,原本各區前八名是無條件晉級季後賽,現在第七、八種子得再多贏一場比賽,且要與第九、十名的隊伍,加碼進行一戰定生死的附加賽。連續兩年都出現低順位種子的逆襲,金州勇士、洛杉磯快艇皆無法保住第八種子,連輸兩場提前結束賽季。早在 NBA 開始嘗試附加賽之時,引起了不少議論,有球員、老闆大喊不公平,但...舉辦第三年,現在你可能找不到停辦的理由。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 4 場賽事「賺翻了」

作為職業聯盟 NBA 首要目標仍是「賺錢」,附加賽完全符合這項條件。什麼都先別提,光憑空增加 4 場賽事,帶來的電視轉播、門票收益都會直接累加在整體收益上。尤其是一戰定生死、攸關季後賽席次的比賽,不僅是各隊卯足全力,就連球迷也十分關注,這些都能從收視率來證明。

根據《SportsMediaWatch》統計,NBA 在 21-22 例行賽創下近三年的收視率新高,涵蓋 ABC、ESPN、TNT 等北美電視台,平均每場賽事有 160 萬名觀眾收看。到了附加賽成績就更為優異,快艇、灰狼一戰在 TNT 的轉播吸引 270 萬名觀眾,是開幕戰以來的新高。此外,騎士、籃網之戰則有 248 萬,即便是球星名氣較低的組合,馬刺和鵜鶘有 244 萬、黃蜂與老鷹則為 211 萬,皆高於例行賽平均。

若碰上具有話題性的組合,收視率更可能暴漲。以 20-21 賽季為例,排在西區第八的勇士,藉由 Stephen Curry 強大的號召力,無論是真正的粉絲還是黑粉,都想一睹勇士附加賽的表現,第一場面對衛冕軍湖人,再加上 LeBron James 的加持,收視人口來到可怕的 562 萬,幾乎直逼聖誕節大戰。第二戰面對灰熊也有 363 萬,遠遠高於平均。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附加賽所帶來的正面競爭

確保能賺錢的商業模式後,NBA 希望附加賽能讓「例行賽」這項產品,變得更有價值,減少賽季後段的「消化比賽」。季後賽以往保證東西區前 8 名,一旦拉開距離,許多球隊為了備戰季後賽,會選擇策略性輪休,或是因賽季初期的大崩盤,轉向重建放棄賽季,無論對於電視轉播、實體門票,顯然都不是球迷與聯盟樂見的。

附加賽名義上增加額外 4 支隊伍(各分區第 9、10 名)加入季後賽競爭,實質卻也縮減原本的保障名額,只有真正的前六種子,才能在例行賽結束那一天,安心地備戰季後賽,對上對下都是一大壓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季西區的爵士、金塊與灰狼的競爭,排名競爭是一路持續到例行賽尾端,現在想在賽季後段「放鬆」的風險變高了,很可能摧毀整賽季的努力。戰績較差的隊伍則迎來逆轉的機會,最好的案例就是鵜鶘,在交易截止日前找來 CJ McCollum,下定決心衝刺季後賽,成功擺脫開季 13 戰僅 1 勝的低潮,連續擊敗馬刺、快艇獲得季後賽席次。即便賽季初期經歷大失敗,下半季也不必全然放棄,仍有一搏的機會。若非附加賽制度,交易前僅有 22 勝 33 敗的鵜鶘想要進季後賽,實在有些癡人說夢。

充滿變數的附加賽,以及不得放鬆的例行賽,讓 NBA 賽季充滿更多話題,有助於相關產業持續獲得創作、行銷素材,推升賽事整體的社群熱度。從附加賽更誕生不少有趣的故事,2021 年的勇湖大戰、Ja Morant 的大爆發,今年有年輕的灰狼、鵜鶘,東區更有 Trae Young 下半場 32 分的大逆轉。顯然是球迷、聯盟雙贏的態勢。

NBA 戰略、分析執行副總裁 Evan Wasch 在附加賽結束後,向外媒訪談提到,「我們(NBA)把附加賽視為一個絕佳研究案例,觀察透過加入新的賽事,如何改變競爭模式,同時還提升例行賽的焦點與關注,原本那些比賽可能沒有這麼有趣。」事實上,NBA 主席 Adam Silver 近年多次透露,正在研擬「季中錦標賽」的賽制,附加賽給予聯盟一份很好的參考範本,透過額外賽事去帶動例行賽?有望成為 NBA 後續制度精進的方向。

兩戰定生死,不公平?

附加賽最被質疑之處在於「公平性」,許多球隊努力一整季爭取到第七、八名,卻可能因連續兩場敗仗,喪失進入季後賽的資格。尤其是對於有絕對領先優勢的隊伍,像是本季的灰狼,領先第八名的快艇有 4 場勝場差,面對第九的鵜鶘更來到 10 場,卻得背負附加賽變數極大的風險,賽季成果全壓在最後一兩戰,容錯率實在太低。獎勵第九、十名的同時,似乎也在懲罰第七、八種子。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