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後賽首輪先有兩組對決分出勝負,分別是東區第二塞爾蒂克4:0橫掃第七種子籃網,以及東區第一熱火4:1戰勝第八種子老鷹。從比賽結果我們知道東區前二種子完勝對手,但現實中兩隊的表現有多強勢?我們今次從兩隊敗者的Playtype進攻數據,分析塞爾蒂克和熱火是如何以防守擊倒對手。
我們先重溫進攻手段的分類。
NBA.com上有一項名為Playtype的統計數據。這項數據由Synergy提供,有別於傳統紀錄表上的得分、籃板、助攻等簡單統計,可以展現各隊戰術風格的差異,以及比對球員在球隊進攻端扮演的角色。
Synergy把球隊終結進攻的手段分為10種:面框單打(Isolation)、低位單打(Post Up)、轉換進攻(Transition)、擋拆持球(Pick & Roll Ball Handler)、擋拆掩護(Pick & Roll Roll Man)、繞過掩護(Off Screen)、手遞手(Hand Off)、定點投射(Spot Up)、補籃(Putbacks)及空切(Cut),不能分類的歸入其他(Miscellaneous)。
《Playtype分析》系列:
Playtype分析:屬於浪花兄弟的Off Screen進攻
好的防守有兩方面:迫使對方以不擅長的方式進攻,或硬生生的將對方擅長的進攻守下來。透過比對籃網和老鷹例行賽及季後賽不同終結進攻的手段的頻率及效率,我們可以看到塞爾蒂克和熱火採用截然不同的防守方式,但效果同樣顯著。


上圖是籃網和老鷹不同Playtype的頻率和效率分佈。X軸是球隊進攻中打某種Playtype的比例,愈靠右方代表球隊愈經常打該種進攻;Y軸是球隊打某種Playtype的效率(Percentile),聯盟每回合平均得分最高的球隊在最上方,得分最低的球隊在最下方。
藍點是球隊在例行賽某種Playtype的表現,橙點是季後賽的表現(數據截至被淘汰當天)。值得一提的是,藍點在Y軸的位置顯示球隊在30支球隊中的效率排名,橙點的位置則反映球隊在16支季後賽球隊中的效率排名。
紅色的箭頭顯示球隊打某種Playtype的效率下滑,綠色箭頭表示打某種Playtype的效率上升。如果箭頭指向右方,代表球隊在季後賽使用該種進攻方式的比例上升;指向左方代表比例下降。
比如說,上圖黃色區域內,籃網例行賽有10.8%進攻來自Isolation(藍點),效率比93.1%球隊好;季後賽(橙點)比例提升至13%,效率卻下降(紅色箭頭)至季後賽球隊最差的20%。
也就是說,愈多紅色箭頭、紅線愈長,反映球隊進攻效率下降得愈嚴重。圖中右方的Playtype佔比最重,換而言之當右方出現紅色長箭頭,代表情況嚴峻。
有箭頭指向左方/右方,顯示球隊改變了沿用一季的進攻模式;如果出現紅色箭頭(效率下降),已可視為防守方的勝利,因為不論箭頭指向右方(打更多低效的進攻)、左方(令對手無法按慣用比例得分)或垂直向下(頻率不變而效率下降),防守方都成功擾亂對手的進攻;相反,出現指向右方的綠色箭頭(效率上升),可以代表進攻方成功應對防守,打了更多有效的得分方式。至於指向左方的綠色箭頭理論上不會出現,因為當教練發現某種得分手段奏效,球隊只會打更多同類進攻(箭頭會轉向右方)。
塞爾蒂克對籃網

從籃網分佈圖可見,整體上垂直箭頭佔多數,反映各種Playtype的使用率沒有明顯改變。這可以演繹為塞爾蒂克成功直接壓制籃網的進攻(紅色箭頭佔多數),也可以理解為籃網沒有因應防守改變打法。
先從例行賽籃網最突出的進攻模式說起。籃網是Isolation大隊,使用Isolation的頻率排名聯盟第1,每回合得分聯盟第3。當球隊擁有當代自主進攻能力最強的二人Kevin Durant和Kyrie Irving(和上半季的James Harden),頻繁地以單打強攻是非常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