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各位。我,Donnie,竟然有幸寫到季後賽第二輪的系列賽分析欸!可喜可賀,可喜可賀!』拍謝,實在難掩興奮之情,但爽歸爽,該做的正事還是得做,這篇季後賽第二輪分析就請各位笑納啦!
季後賽開打前,我花了點篇幅探討達拉斯小牛本季的『質變,能否兌現?』。如今球隊和我所預測的一樣,在首輪以4 – 2淘汰猶他爵士,睽違11年後再度闖進西區半決賽。某種程度上,小牛隊的質變已稱得上成功兌現了吧我想。至於『兌現,能否驚艷?』,老樣子,跟我一起把第二輪系列賽看完即可分曉!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Jalen Brunson,這名過去幾乎不曾出現在媒體版面的球員,竟能在季後賽嶄露鋒芒,成為各個資深球評、知名媒體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在小牛隊門面Luka Doncic缺陣的情況下,Jalen Brunson一肩扛起整支球隊,於系列賽前三戰分別繳出「24分、7籃板、5助攻」、「41分、8籃板、5助攻、0失誤!」、「31分、6助攻」的成績單,讓小牛隊得以在2 – 1的優勢下迎接王牌Luka Doncic的回歸,擺脫季後賽一輪遊的魔咒。系列賽場均27.8分、4.8籃板、4.2助攻、0.7失誤,Jalen Brunson對小牛隊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偷偷告訴各位一個秘密。首輪季後賽結束後,總得分最多的球員不是聯盟得分王Joel Embiid、不是去年的最有價值球員Nikola Jokic、更不是早早就被橫掃出局的Kevin Durant(跪求籃網隊球迷不要出征我),而是一直到職業生涯第四年才站穩先發,且身高僅6呎1吋的Undersized後衛 — Jalen Brunson。
他沒有Stephen Curry多人對位下照樣能乾拔三分的投射能力、他沒有Ja Morant滯空後依然能拉桿對抗並轟炸籃框的身體素質,但他擁有相當紮實,可謂「教科書般」的基本功:流利的變向及胯下運球攻擊防守者重心、狡猾的Hesitation Move破壞防守者節奏、細膩的晃肩及擺頭動作擊潰防守者心志、Old-School的腳步運用甩開防守者,最後以不算華麗卻招招斃命的翻身跳投或Giant Killer(小拋投)將兩分穩穩收入口袋。Jalen Brunson的Short Mid-Range Game正是爵士隊以Drop Coverage作為主要防守策略的夢靨。
然而踏進西區半決賽,達拉斯小牛的對手是側翼防守戰力更充裕、團隊防守體質更完整的鳳凰城太陽,說實話,我認為Jalen Brunson的發揮多多少少將受壓制。此話怎講?在首輪系列賽第四戰,面對身高6呎7吋、終其生涯不以防守聞名的Bojan Bogdanovic對位,他在進攻端顯然打得格外辛苦,整體發揮不盡理想。試想,若太陽隊決定祭出側翼大鎖 — Mikal Bridges對位Jalen Brunson,要他原封不動複製首輪表現基本上是天方夜譚。

進入西區半決賽分析,我想從兩個層面探討達拉斯小牛 – 鳳凰城太陽系列賽:「策略運用」以及「陣容配置」。
策略運用
從球賽內容與例行賽數據一窺小牛、太陽兩隊的防守策略,很明顯感受到雙方相當樂意讓對手在In The Paint(Non-RA)、Mid-Range區域出手。換言之,面對三分線外的傳導,兩隊總能在防守輪轉後積極Closeout來破壞射手的投籃節奏,迫使對方下球並在中距離出手Contested Jumper。講到這裡,即可帶出太陽隊的第一個優勢 — Mid-Range Game。
鳳凰城太陽球員中距離命中率一覽 | ||
In The Paint(Non-RA) | Mid-Range | |
Chris Paul | 60.3% | 51.9% |
Devin Booker | 45.6% | 46.9% |
Mikal Bridges | 57.7% | 37.7% |
Deandre Ayton | 59.9% | 45.2% |
太陽隊是聯盟中著了名的「+2 +2」大軍,Chris Paul的中距離跳投早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Devin Booker的中距離單打頗有Kobe Bryant的風采、Mikal Bridges硬是練出堪用的中距離進攻手段、Deandre Ayton的投射能力同樣不容忽視。總之,太陽隊先發球員幾乎人人能在中距離討生活,反觀小牛隊,除了Jalen Brunson很樂意在中距離討飯吃外,Luka Doncic、Spencer Dinwiddie等人(下球能力有限的3D我就不談了)更喜歡衝擊籃框,挑戰禁區。當然,這樣的抉擇不盡然是壞事,但季後賽的吹判尺度允許防守端給予進攻球員更多肢體接觸,要挑戰Deandre Ayton、JaVale McGee的護框能力未必是個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