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運動員生涯規劃5年來,最常被問到的是:「該如何幫選手找工作?」、「運動員一退役就失業該怎麼辦?」其實這是個普遍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你有沒有先培養好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什麼是工作能力?為什麼台灣媒體時常報導介紹「企業最愛用」的畢業生來自哪間學校這種新聞?學校不就是為了幫助我們銜接社會嗎?那為什麼從學校出來,還會有銜接不適應的問題呢?這篇文章就享來談談運動員轉職困境的根本在哪裡?
學校是否有效幫助學生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媒體報導其實反映出某種社會缺口。根據美國權威機構Gallup的調查,有高達89%的企業認為:「學校根本沒有幫助學生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那麼,從學校到進入職場工作,到底存在怎樣的鴻溝?為什麼這條溝跨不過去呢?反之對職涯卡住的選手來說,既然有高達89%的學校沒有幫助學生做好進入社會的預備,那麼是否只要補齊這落差關鍵,困難就迎刃而解了呢?那這個落差究竟是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協作能力。
很多單項運動員 (如多數的田徑、游泳選手等)或一般學生,出社會前的任務就是顧好自己;功課有交、課表完成,考試考好,學習階段很多時候可以只靠自己,但到了工作環境中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再加上環境、時間、客戶的變化等等,要想完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廣泛的協作;就算你是一個技術到頂的工程師或藝術家,也存在著怎麼把自己推銷出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等問題,更別說是服務、業務、行銷等工作了;進步的社會運作網絡靠的就是細緻的分工,一個人能做的事情終究是有限的,你必須從過去總是一個人或是信不過別人,到要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心愛的戰友,這個過程需要的,就是協作能力。接下來我想要介紹這六個出社會與人協作的工作能力,希望大家可以依照這六個階段對照自己,也思考自己距離下一個階段還缺乏什麼,先自覺,才有改善與調整的可能。
6個出社會升遷必備的協作能力,補齊從學校到職場間的鴻溝
第一階、回報:
怎樣叫做工作上的回報?我很喜歡羅振宇對於可靠工作夥伴的定義:「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我觀察現在的畢業生跟初入職場的新鮮人,要他們回報,很難。這個落差很多運動員當教練後都跟我說過:「過去我只是選手時就只要顧好自己,殊不知,原來當了教練,不但要管選手晚上休息、體重過磅、訓練成績外,還要管選手在學校的課業、升學狀況等等,但光是要求選手主動回報他個人現在的進度,選手都做不到。」
對照到工作上,回報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每個人有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不管是對工作時間、環境、任務判斷(例如對ASAP、急件定義不同)、下班時間等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學會主動回報,讓跟你協作的夥伴了解你能力的邊界和行動的進度,是最簡單的社會化要求。能做到第一階,你就算是過了門,基本在社會上合格了。
第二階、穩定:
混亂工作日常中仍能保持穩定輸出,不當雷隊友,就是穩定。我個人有句奉為圭臬的工作提醒,就是我相信:「複雜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重複做。」這個重複做,指的就是穩定。很多選手一出社會,一開始幹的好好,但工作做一做就發懶,三分鐘熱度,拿到第一份薪水就急著花掉,或是容易在月初或月底出包,這就叫做不穩定。對照在運動訓練上,有些選手平常訓練好好的,但是比賽日期近,就一下子抽筋,一下子肚子痛,對教練來說就很是困擾,不穩定還包含媽寶選手,一下子媽媽說,一下子請個假,你會想要跟這樣的人當隊友嗎?雷死了!
這個思考延伸到社會協作上,面對大環境的變化,客戶、供應商、技術、媒體、政府政策等都是各種變化的因素,如果公司組織中的員工價值輸出或是執行力不穩定,就會增加協作的不確定性,因此穩定從容應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才能表現出你的專業。風平浪靜看不出誰是好的舵手,能做到第二階,別人就會說你「夠敬業」,表示你不會因自己跟另一半分手,就把公司的客戶放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