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有沒有痠?這樣才有練到喔」
「治療師,你教的運動都沒有感覺欸,是不是沒練到」
常常在健身房或治療所聽到這類的說法,訓練時的「痠、不適感」似乎代表一個指摽、成效。然而,造成「痠(Soreness)痛(Pain)」的原因非常多,包括:「運動當下的無力感、運動隔天的鐵腿或緊繃、已經受傷的痛」等,這些的成因都不同,也有許多情況是「不用痠,就能有訓練或治療的成效」。
1. 運動當下的痠跟隔天的痠有差嗎?
(1)運動當下的痠
指的是「運動當下」就產生的無力、痠等不適感,例如舉啞鈴到最後幾下、跑十公里快跑不下去等,這種會「立即」感受到的,多是為了應付運動強度,人體內產生的化學變化有關,例如離子、賀爾蒙、心肺系統的調節等。以「重量訓練時快要做不下去的感覺」為例,多跟「氫離子過多」導致體內酸鹼值改變,進而使肌肉收縮效率變差、並產生不適感。
(2)運動後隔天的痠
確切的名稱叫做「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其造成的原因包括「訓練強度過高、有高比例的離心收縮、不熟悉的訓練動作」等,因此常發生在初學者、訓練較不規律、不理想的訓練課表等。確切的生理機制有「肌纖維的微撕裂、酵素釋放、微小發炎反應、痙攣」等。
2. 越痠越有效果?
不管是運動當下或隔天的痠痛,許多研究發現「訓練成效並不會跟痠痛程度成正比」,意思是說「不一定要練到當下快死了、炸裂胸肌、燃燒屁股」才代表有練到。有許多人會享受運動後的痠痛,覺得這樣「很有感」,但研究中也有發現妥善的訓練課表下,可以讓延遲性肌肉酸痛最小化,但同時有相同的訓練成效。
3. 痠可以代表用到對的肌肉嗎?
大家可能都有印象,不同的重訓動作時,「讓你無法再做下去的原因不太一樣」,例如深蹲跟硬舉時,就覺得是真的沒辦法再做下去,但有些單關節的動作,是因為那個肌肉當下已經痠到炸裂。而深蹲時用到的大腿肌群,可能是隔天才開始痠或緊繃。
4. 「每個肌肉在受到刺激時,反應不一定相同」
像是較深層、長度較短的穩定肌群(Tonic muscle)具有抗疲勞的性質(fatigue-resistance),因此,訓練它們時「並不會感覺明顯的痠、不適」,但可能是心理上覺得很困難,很難繼續執行下去。這也是物理治療師在教導「動作控制、深層穩定肌群」訓練時,不會明顯感到痠痛,但同時具有成效的。(參考「肚子一定要超痠、超級燃燒,才有練到核心?」 和 「動作控制」─ 所有運動和動作的基礎)
5. 那有什麼是訓練的指標?
包括「動作品質、動作速度、自覺出力程度、觸摸肌肉」等,都可以作為訓練指標。如果剛好碰到一位學生或病患對「痠痛」是不敏感的,可以觀察在反覆幾下後,動作品質是否有改變,例如深蹲到第十下身體開始晃動、槓鈴移動的速度變慢、學生說快不行了,或者手摸在肌肉的位置也可以感受是否有收縮、出力。上述都可以用來推測是否已達到「超負荷(Overload)」,即是否有超出自身能力或訓練成效。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sore #pain #discomfort #DOMS #training #weighttraining #RPE #muscle #fatigue #exercise #痠痛 #不適 #延遲性肌肉酸痛 #訓練 #重量訓練 #疲勞 #乳酸 #氫離子 #肌肉 #物理治療 #復健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