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化訓練是好?是壞?
台灣的體育是以菁英化訓練(體育班)從小培育選手,許多專項的運動員都是從國小就開始接受專業訓練,一路練到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算起來在訓練上花費的時間約10年以上,幾乎等於他們一半的歲月。目前體壇的職業運動員,九成以上都是從體育班制度所訓練出來的,進入體育班的人,大多數都是為了往職業選手發展,那體育班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
- 資源較多
- 關注度較高
缺點
- 上課時間較短
- 讀書風氣較差
- 過度訓練
選手需要在比賽得到好名次,這時候關注度提高,才有機會被高層級的人教練、團隊看到。而在長時間的訓練與外出比賽,上課的學習品質將會成為被犧牲的一環。
堅持?不想離開舒適圈?
以棒球項目來說,大學持續在甲組發展的選手,大多數人都是以職棒為目標。大學公開一級的球員至少500位以上,2021年中華職棒選秀共選進7名大學生,甲一級球員進入職棒的機率大約是1.5%,但以上這些數字還不包含甲二級的選手,所以數值呈現會更低,那畢業後沒辦法往職棒發展的人該何去何從?
「放棄,比堅持還困難」,對於球齡長的選手,日常訓練已成家常便飯,他們早已習慣訓練的模式,「堅持」對他們而言等同於「舒適圈」。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作者在選手時期常問同儕們:「畢業後沒打職棒的話要幹嘛」,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知道」「畢業了再說啦」,很多選手早知自己沒機會到職棒發展,練到後期熱情殆盡、消磨時間,訓練形成渡日子(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可想而知,訓練成效不會太好,而訓練壓縮學習時間,出社會後競爭力相較之下較弱。
找到自己的優勢&跨領域發展
-
優勢
各個運動專項會有不同的專業能力,這就是運動員的優勢,也是長年練習累積的經驗而來,這就是「專業」,這種能力是無法被非專項的體能教練與一般人所取代的。
-
跨領域發展
運動員在學生時期可以培養各種能力,例如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心理學等等,這些能力在未來都有機會成為自己工作的加分題。運動員的出路不只有教練及選手,如果能夠把視野放大,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運動員的出路並沒有那麼狹隘。
讓運動不只是運動,亦是教育,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