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努力地練背、做出夾背的動作,會自然而然地,讓坐在辦公桌的你抬頭挺胸嗎?」
常看到健身房教練的專長上,會寫著「姿勢矯正」、「改善儀態」。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們擅長用「運動」治療身體有問題的人。但對於運動訓練能不能改變「姿勢」,我不敢太肯定。
先假設「平時不自覺會彎腰駝背的自己,經訓練後,會自然而然地抬頭挺胸」。如果是這樣的話,背部、拉的訓練比重高的「划船選手」,應該日常生活下都會是抬頭挺胸的,然而,很多選手看電腦、看手機,還是一樣圓肩、駝背。
1. 姿勢是「主動」還是「被動」控制的?
「姿勢是受到意識、潛意識、還是肌肉張力的影響?」
許多人會認為運動訓練自然而然能改善體態,是因為只把「身體想成一個被動的構造」,也就是説,前面肌肉比較短、後面肌肉比較長,就會讓肩膀往前移動,進而造成駝背。這樣的想法對了一半,因為肌肉的「被動張力、緊繃度」會影響姿勢,但肌肉也可以「有意識地,主動收縮」,甚至經過不斷練習後,肌肉可以「無意識地」保持出力的狀態。
因此,一個人或許在駝背的情況下,只要「提醒」他、讓他「有意識到」自己現在是駝背的,他自己就可以調整到好的姿勢,只是當前側肌肉比較緊繃的狀態下,需要多一點的力氣才能維持在抬頭挺胸,但是,繼續打電話或滑手機,又會讓他「不自覺地」回到「習慣」的彎腰駝背。
2. 訓練改變的是什麼?
如前面所提,姿勢並非只有張力的影響,而是有「意識、動作學習、軟組織等因素」
(1)意識
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指的是有意識地知道身體的姿勢、動作在什麼樣的位置。而訓練部分改變的就是「對身體姿勢、動作的意識」,就像教練會提醒你深蹲、硬舉時要抬頭挺胸,從原先需要多次的提醒,到後來只要做出深蹲的動作就會「抬頭挺胸」,這時候代表習慣已經從「有意識」進入到「淺意識或自動化」,但要到這個水平,需要不斷地練習,就像要從左撇子改成右撇子或是讓網球選手每次拋球的動作都一模一樣。
(2)軟組織張力
軟組織的張力,可以想像成肌肉、筋膜等的「緊繃度」,身體前側較緊、後側較鬆,就會把肩膀往前帶而造成圓肩。所以運動訓練的目的,常是將「前側多伸展、後側多訓練」,試圖改變張力的不平衡。但軟組織張力常受到「習慣、待在特定位置的持續時間」所影響:
「如果每週進健身房一小時,訓練時會抬頭挺胸、強化背部肌群。但同時,每週會花四十小時滑手機、駝背地坐在電腦桌前。」
兩者的效果實在很難抵銷,除非平時就「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在抬頭挺胸的姿勢。
3. 結語
聽起來,訓練能改善姿勢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專業人員,最怕的也是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了解治療、訓練會達成效果,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相關機制,才會「讓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另外,我們認為的「不良姿勢,有時不見得跟受傷或降低運動表現有直接的關聯」,不好的姿勢可能是造成傷害的其中一個原因,但還有其他更多的原因造成更大的影響。
「因為我們只看到這個問題,不代表這個問題就是主因,所以學習是在讓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問題」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posture #correction #roundshoulder #forwardhead #training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physiotherapist #coach #muscle #imbalance #correctiveexercise #姿勢 #矯正 #圓肩 #駝背 #烏龜頸 #訓練 #運動 #物理治療 #肌肉失衡 #肌肉 #矯正性訓練 #教練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