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灘進行的兩場比賽在今天劃下句點,賽果也不出人所料的由熱火取得2:0的領先。然而,比分也許都在十分差以上,似乎顯示七六人在整場比賽內毫無還手之力。但若細究比賽內容來看,費城並非沒有拿下的可能。筆者將從幾個觀察到的重點,討論接下來的系列賽走向與兩隊可著墨的地方:
1、校正回歸的三分手感

從上表不難看出費城在第一輪系列賽的手感有多火燙,來到第二輪就有多少必須回到正常值。當然,熱火積極的Close Out與Maxey許多不合理的Pull up出手或許讓純粹的空檔投籃數據失真,但至少後者的出手以上一輪來說繳出很高的命中率。
三分失準的很大部分要歸責在Niang、Green兩人身上。前者雖然在賽後的訪談難掩失落,但膝傷纏身的他畢竟在防守端承擔了平常不屬於他的更多責任,進攻端的低迷尚顯合情合理。至於把技能包忘在多倫多的聖堂射手,就只能等他找回水準。
在Embiid尚未宣布下一戰是否歸來的此刻,甚至就算大帝即將參戰,空檔的把握度都是至關緊要的重點。畢竟破壞聯防的方式除了殺入防守交代不清的位置以外,底角三分也經常是輪轉後會出現的空檔。在Harden已無將攻擊能力維持全場的現在,能否把傳導能力發揮到極限將吃重角色球員的發揮。Rivers有嘗試啟用Korkmaz來改運,後者的空切意識與三分手感確實也讓費城在進攻端有不同的風貌。但只有持續把球投進籃框,才有贏得上場時間的機會。

2、小球陣型與不堪負荷的體能
雖然老河流仍出於莫名的堅持而以DAJ作為先發,但從他兩戰上場時間的變化,仍然可以看出老河流對於戰局的妥協——與其讓空有身高的Jordan繼續敗分,不如拿出小陣容來拉開空間。在進攻端可以讓切入路徑更空,在防守端也能以聯防的方式避免Drop所露出的外線空檔。
不管是Paul Reed,甚至是Tobias Harris,都有擔任中鋒的情形。兩人讓七六人有更好的對應外線能力,稍稍彌補無球防守偏糟的Harden難以撲防外線的漏洞。第一戰採用小陣容的區域聯防確實有收到成效,讓熱火的第一波進攻無法得償所願。然而防守籃板的保護不足,卻成了七六人無法把對手低迷的命中率轉換成領先的關鍵。第一戰如此,第二戰則在下半場才漸漸體現。
這也是採用小球戰術時,費城最大的罩門:體力。Reed本身的身材不高讓他容易護框心切而犯規,經驗不足更是讓他在換防後繳了不少學費,讓他能留在場上的時間相對較少。而從首輪就以一人之力對抗暴龍鋒線海的Harris,擔任中鋒不但要從熱火的一號守到五號,在無球防守端更要和Adebayo 、Dedmon等人肌肉碰撞,在體力上的消耗可見一斑。更別提在攻擊端要擔任Hunting Herro的進攻箭頭。蠟燭兩頭燒的情況,讓他在下半場沒辦法拿出好的表現。

體力上的差距根源於陣容深度的不足。在費城這方,Thybulle、Niang、Harden在球場一端的缺陷讓他們只能算作0.5個球員,Jordan的退化也只能算作0.5個。這讓表面上費城的九人輪替,實則只有7人的戰力。相形之下,熱火的九名輪替在球場兩端都能有一定的貢獻,積極而有效的團隊防守也能在一定程度內避免被打點的可能性。在防守端不停用肢體接觸消耗費城球員的能力,消耗完也有其他球員能夠上場接棒,能擁有奢侈的陣容深度著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