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季後賽灰熊教練團讓莫蘭特大部分時間對位貝佛利,因為那是那輪系列賽場上最無防守壓力的點。結果卻是,貝佛利表現得就像:「怎麼還不上莫蘭特呢?他不在我怎麼得分?」
在6場比賽兩人對位的36分鐘裡,發生了177個回合,貝佛利21投9中得到29分,灰狼在那段時間裡,共得到了175分,還傳出了多達10次助攻。
另一名因此獲益的灰狼球員是愛德華茲(Anthony Edwards),兩人6戰僅短短對位了8分鐘,他15投7中狂砍19分。
在本季例行賽時,當莫蘭特在場時,灰熊每百回合要丟112.8分,當他不在時,球隊每百回合只失107.2分。季後賽,有他每百回合丟111.1分,沒他丟106.5分。
莫蘭特的另一問題是:他在進攻端的確非常高效,而且到了季後賽(除了上一輪)也沒有明顯的效率削減的問題。但他進攻的方式有點過於單一,幾乎全是持球擋拆(場均11.9次),加上部分的單打(場均3.4次),這讓團隊整體運作過於簡單、也更好被預測。
在沒有他時,灰熊的速度打得更快,每百回合助攻得分也更多,這是他在進攻端的另一個副作用。
這種當家球星不在,球隊反而表現得更好,是很多種原因所致,但大部分人很容易將其簡化為——球星是「毒瘤」,他在導致這支球隊發揮更糟糕。這也就是比爾·西蒙斯(Bill Simmons)當年提到的「尤恩(Patrick Ewing)化」。簡單可以簡單解釋為:「當一名球星因為受傷、犯規或各種場下問題,無法在場上時,他的球隊會莫名其妙的打得更好。」
這一套理論中(其實只能算是直覺)含有很多玄學,但其中有很多敏銳之處,你不得不承認有一些球員確實可被涵蓋在內。
但是,這是否該包括莫蘭特卻有待商榷。
當莫蘭特成為曼菲斯的一員之後,這支球隊每年都隨著他數據的飛躍而變得更好。球隊從34勝到56勝,就是莫蘭特從最佳新秀到成為一陣後衛成長的體現。
而且,不能忽略的是曼菲斯灰熊在2018-19賽季時,加索(Marc Gasol)和康利(Mike Conley)這兩位前朝遺老都還在為球隊打比賽,2019-20賽季他們還一切百廢待興,若不是莫蘭特進來聯盟第一年就讓球團堅信能圍繞他們建隊,這支球隊能迅速進行補強,在隔年就打進季後賽,並在今年取得西區第二的名次嗎?
在季後賽首輪對灰狼的絕殺,以及在次輪前三戰史詩級的效率(38.3分8.3助攻6.7籃板投籃命中率50.6%),他證明了自己能在重要的比賽打出高水準的內容,以及在逆境之中帶領球隊完成翻盤的本事。他深受隊友和教練信任,這些都是領袖氣質的展現,
而且做為一支球員自己創造進攻機會能力較差的球隊,其實灰熊很依賴莫蘭特大量切入去撕開防線(季後賽場均切入22.2次,聯盟第2)。
而單就今年的次輪季後賽而論,莫蘭特的缺點至少從為被放大,因為勇士是一支追求進攻平衡的球隊,他們重視空間的創造,更甚於針對對手的弱點。因此在普爾(Jordan Poole)本輪系列賽對位莫蘭特命中率高達77.8%,庫里也有55.6%的情況下,球隊並未刻意製造機會讓他們的兩名後衛點名單打。
如此一來,這樣的劣勢其實等同於沒有,再加上莫蘭特在傷前對勇士三戰的超高效率,至少在這輪系列賽,這樣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不過在少了莫蘭特之後,那隻灰熊的體型更好也是事實,球隊幾乎在防守端沒有弱點,而且由於傑克森(Jaren Jackson Jr.)可拉到外線,又不需要預留給莫蘭特切入的空間,因此他們先發擺上了亞當斯,進一步加強了內線的高度,讓本系列賽反向增加更多兩分球比例的勇士,打起來有點痛苦。進攻端,他們球權分布更平均,防反推得更快,這絕對是勇士所不想看到的。
其實,以現代籃球而論,每一年聯盟的有效命中率都在增長,這是因為球員平均素質年年在增加,因此現在那種在肘區三威脅、其他人退到另一側看的打法已經消失了,每一支球隊都必須尋求陣容整體進攻端的發揮最理想的配置,而這未必代表著是當家球星最享受的打法——但在2010年之前,這兩者的意思並不會差太多。
zarath2019
今年季後賽真的有不少話題可談,也許作者之後也能談談公鹿—塞爾提克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