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使對在主場對上光芒的比賽,七局打完天使早早就有十分領先,因此光芒第八局派出外野手菲力普上場投球,這時Anthony Rendon竟然使用左打,而且還轟出牆,這是非常少見的,到底是何種神力造就了這一擊?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Rendon左右打的打擊機制。
右打打擊機制
Rendon的右打打擊機制我認為還蠻特別的,首先你看他的預備動作,是很輕鬆的站在打擊區裡,不急不徐的感覺,然後你在看他的蓄力,他的左腳腳尖很早就踩到地上了,這樣看球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左腳腳跟一樣是在後髖關節旋轉帶動之後自然落地的,如果前腳跟主動往下踩容易造成重心過早往前移動,然後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在預備動作的時候手部的位置放的很低,這樣相對的可以比較快對齊球的軌跡,也能夠讓手部更輕鬆。(下圖)
再來蓄力的時候手部會有一個往下且往後拉的的動作,但是他球棒原本就放很低,所以往下的動作不明顯,如果是有抬腿的打者會在抬腳時順勢把手部向下拉(比較常見)。Rendon在手往下拉的時候是採取把前腳跨出,然後在手往後拉的時候,變成髖關節會往前推(照理來說手往後拉的時候要配上腳往前跨比較正常),這是一個比較罕見的動作,建議一般人不要學,因為如果前腳沒有足夠的支撐力的話很容易重心就往前衝了。(以下影片解釋)
再來看到Rendon啟動順序的部分雖然髖肩分離不明顯,但是不代表沒有,發力順序正確自然會有張力跟仰角的產生,在這裡跟大家補充,髖關節旋轉速度越快,不見得揮棒速度越快,力量是否有效的傳送上去才是重點,有時候放慢速度可以讓力量更連慣,這就是為什麼Rendon揮棒那麼輕鬆的原因,因為他只用大概80%的力量,讓速度的傳送更有效率。
最後來看到的是他的手部的框架,在擊球瞬間框架的鋼性維持的很好,這樣才不會被球壓回去,手腕也不會太早翻掉,再來他的重心是維持在中間稍微偏後,頭、髖、膝維持一直線,手肘往前一點沒有關係,因為擊球點在比較前面,每個人習慣的擊球點都不一樣。
左打打擊機制
到目前位置我只看過三次用非慣用手擊出全壘打,前兩次是蔣智賢以及崔志萬,先來談談為什麼頂尖的選手能夠做到這些事情,越頂尖的選手,相對的他們的運動能力就越強協調性也越好,大聯盟選手就不用多說了,他們都做得到只是想不想要的問題,國外尤其是拉丁美洲選手,他們在小時候就會嘗試各種運動,不一定會把重心完全放在棒球,研究指出在16歲之前可以朝向多元運動發展的方式,16歲之後在選擇專項並開始正規訓練,簡單來說就是在小時候多嘗試一點其他運動,不用急著接受正規訓練,趁早培養多種運動能力(有興趣者請點選:越早加入校隊效果越好?淺談過早專項化的問題。)假如你很早就進入棒球隊了,你也不用太早定位在內野或外野,左打或右打,左投或右投,每個位置都趁年輕去嘗試,很多教練都很早就把孩子定位在某一個守備位置,或定位在某一個慣用邊,並且要求之後都只能使用教練講的方式,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嘗試的機會,如果嘗試了也會被教練罵,例如:「xxx你右打都打不好,還想練左打」,或者:「xxx沒有人在左右開投的啦」。棒球雖然是單側的運動,但是兩側的專項肌力跟協調性是不能落差太多,所以用非慣用邊打擊或投球,也是一種訓練,並非是在玩。
回歸正題,Rendon的左打蓄力動作的搭配就比較正常了,抬腳同時手部下拉,腳往前跨時手順勢向後拉(上面影片)。
再來看到軀幹的前傾與側傾,旋轉軸的角度跟球棒呈現垂直,因為這球是低球所以側傾角度會比較大(上圖),Rendon在擊到球時也沒有刻意把軌跡拉起來,而是擊到球之後感覺把力量往前,這樣自然就會在正確的軌跡之內,所以他左打的機制不會比較差。再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揮棒的軌跡是圓弧的,所以會產生向下的離心面以及向上的向心面,最重要的是在離心面的時候要把圓弧完整且簡短的旋轉出來,向心面是自然的沿著離心面所製造的角度走完軌跡而已,所以擊球點是要在向心面是最有力量跟角度的(下方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