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5/15

看似靜態的揮桿其實充滿魔鬼:淺談高爾夫球的腰傷原因

高爾夫球跟其他運動相比看似靜態,但卻需要很高的關節活動度與身體控制能力,若沒有注意這些細節,土法煉鋼反覆揮打,很容易造成傷害。此文將從動作分析淺談揮桿時身體的箇中奧妙,以及可能造成受傷的原因。

作者:jameslee2603

Cookiejenny

好好分配身體旋轉的動作真不容易⋯難怪很常聽到腰痛⋯謝謝作者的分析與論文解釋。

jameslee2603

花了不少時間整理....

fb - Shiuan-Yi Lee

很棒的分析,有專業的深度同時也能讓一般民眾看得懂,太讚啦!期待能看到一些實際個案狀況的分享,也讓高爾夫球人能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

jameslee2603

感謝回饋!
有機會會在個人社群分享這部分🙂案例有,照片素材還在尋找😅

《 希望透過文字傳達故事裡的溫度;透過動作分析,讓運動變得更美好。  

作者:李卓諭 物理治療師 |   治療師專頁 IG:doublej_physiolife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錄:

1. 高爾夫球運動傷害

2. 身體關節活動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3. 動作控制能力

 

[1. 高爾夫球運動傷害]

在台灣,高爾夫球常是高社經地位人士的社交運動,這類族群常是有點年紀、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族群,而高爾夫球看似靜態,但卻需要很高的「身體活動度與動作控制能力」,如果缺乏這些能力,就很容易受傷。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爾夫球的揮桿動作本身就會對脊椎帶來相當大的壓力、應力與扭轉,在揮竿時脊椎承受的壓力甚至會來到體重的8倍之多,加上高爾夫球的「高不對稱性」與「高動作重複性」、上桿及下桿時軀幹旋轉的速度差、身體側倒程度大,都會使得「腰背傷害」頻繁(特別是慣用手那側,即trailing side),約佔25%的高爾夫球傷害,其他常見的包括手肘、肩膀、髖部與手腕,其中約46%的高爾夫球傷害容易在揮桿時發生,特別是擊球瞬間。

造成這些傷害的原因不外乎:

(1) 缺乏好的揮竿機制

(2)過度使用

而想要擁有好的揮竿動作機制就必須具備以上所提及的身體活動度與動作控制能力,以下我們將逐一介紹:

 

[2. 身體關節活動度]

高爾夫球運動高度涉及「旋轉」,整個揮竿過程需要腳踝的旋前/後、髖關節的內/外旋、軀幹與肩膀的旋轉等,如果以上任何一個關節的活動度不足,就必須用其他關節進行代償,一旦超出代償負荷,就容易導致運動傷害。

高爾夫球揮桿動作分析

從動作分析來看,揮竿時髖關節負責旋轉的角度應最大;從人體天生骨骼的設計來說,能夠產生最大旋轉量的脊椎為「胸椎」,而非主要負責承重的腰椎,但臨床上經常看到患者因為「髖關節與胸椎」的活動度不足,導致揮竿時像齒輪卡住一樣,無法在髖與胸椎產生足夠轉動而讓「腰部旋轉過多」,進而導致腰部不適。

研究證實髖關節活動度受限對腰椎的影響

另外,在送桿與收桿動作 (follow-through) 時身體會做出「整體伸直後仰」(trunk extension) 的動作,這個動作其實涉及了三個關節,包括臀部、腰椎與胸椎,但許多進行高爾夫球運動的人其實日常是久坐族,經常可以觀察到他們的髖屈肌 (hip flexor)過於緊繃而失去髖伸直 (hip extension) 的活動度;因為經常性駝背使用電腦,讓胸椎習慣性彎曲,這些潛移默化的生活習慣都會在運動中體現,讓送桿時失去兩個足以做出伸直的關節,使得腰椎不得已做出過多後仰 (lumbar extension),導致患者經常打完球感到腰部豎脊肌十分緊繃。

[3. 動作控制能力]

即便擁有以上所說的關節活動度,還要能夠「控制他們」才能做出好的揮竿動作。

然而人的身體很聰明也很愚笨,總是使用自己「習慣的部位」來動作,明明胸椎加腰椎一共有17節可以動,但偏偏身體就是只會用其中3節來動作,造成患者在送桿與收桿時,腰部出現明顯「凹折」的現象,而這個凹折會讓該部位過於受壓、使用過度,導致揮竿當下酸痛難受。

Tiger woods 1997 vs 2018 收桿動作比較
(生涯中期飽受腰部問題而進行手術並開始改變揮桿動作,變得更優雅更能減少腰部壓力)
不同球員收桿動作曲線比較

這個現象經常可以從患者的靜態姿勢觀察到一些線索,如患者站立時習慣將肋骨上翻、胸口往前推與翹屁股(骨盆前傾)等都會讓身體無法使用前側的核心肌群作軀幹穩定,取而代之的是用腰部關節作支撐,久而久之核心肌群就會越來越弱,形成靜態無法使用,動態更難以控制,導致揮竿時出現脊椎凹折的狀況。

靜態姿勢體現核心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受傷,球員們必須訓練「核心肌群」、練習揮桿時「脊椎穩定延展的能力」,才能讓脊椎可以「一節節」循序往上活動,在收桿時出現漂亮的脊椎「曲線」而非折線。

至於高爾夫球的揮桿方式不只一種,有些現代的揮桿方式(modern swing)確實強調較大的肩旋轉、較小的髖旋轉,好讓非慣用邊腳(lead leg)可以平穩踩在地上,但這種方式研究也證實會讓髖-肩分離角度變大、產生更大的軀幹傾倒、更多的腰部後仰動作,增加腰傷的風險。

簡而言之,不論使用哪種揮桿方式,在反覆使用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受傷,唯有讓自己維持足夠的身體關節活動度,運動前做好暖身,運動後確實伸展、訓練自己的動作控制能力才能打得開心、打得長久。

現代揮桿 modern swing vs 經典揮桿 classic swing 比較

最後,造成高爾夫球運動傷害的可能性有很多種,今天單就這兩個面向和大家分享,如果運動中出現身體不適,還是建議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

作者:李卓諭 物理治療師 |   治療師專頁 IG:doublej_physiolif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討論。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