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棒20〉是因應台灣女子棒球發展二十週年,由社團法人台灣女子棒球運動推廣協會成立舉辦的一系列慶典。從紀錄片《我們的球場》,到圖片、文字紀錄,希望將女棒在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過程透過各類媒介,傳遞給所有的台灣人。
〈女棒20〉系列文章已在三八婦女節正式上線,請跟著我們的腳步,聽聽台灣棒球女孩的故事。謝謝她們,也謝謝你們。
選手、教練、裁判——棒球場上的三大要素,女子棒球應有盡有,不過娘子軍們要面對的除了世俗眼光、刻板印象,還有一個更殘酷的問題:舞台。
不說別的,光是全國性的少棒比賽,每年全台灣就有超過30個,三級棒球加起來絕對破百場,假日的河濱公園總是飄揚著大大小小比賽的旗幟,比起國際賽,這時候的風景才真的稱得上「國球」。
但,女生呢?

享譽國際的台灣三級棒球,少棒其實有不少女生參與,尤其女孩子在國小階段身材比男生還好,但升上國中後除了升學壓力,不再是玩票性質的球隊生活讓家長卻步,就算還能繼續打球,大多會轉往壘球發展,這一去,就不復返。
台灣女棒踏上世界 世界走進台灣
其實也不是要什麼光鮮亮麗、大張旗鼓的賽事,但打造一個性別友善環境,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身為台灣業餘棒球最高指導單位,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責無旁貸,現任秘書長林宗成於2003年在世界棒壘球總會執委會開會時,會長Aldo Notari即指示推動女棒的決心。
因為2004年,首屆世界盃女子棒球賽就要來了。
那時的台灣,剛經歷2001年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熱潮、職棒復甦,時機點再好不過。「針對會長的意見,我們都非常認同,既然都是愛好棒球的人,女生當然是可以參加,這就是平等。」林宗成透露,會議中他就直接表達與賽意願,因為他相信,台灣的女生們一定辦得到。
第一屆世界盃女子棒球賽在加拿大艾德蒙頓(Edmonton)舉辦,總教練為莊林貴,選手包括許秀玲、韓幸霖、李筱琪等好手,但陣中大多球員為壘球臨時轉棒球,不適應的結果就是出師不利,4連敗敬陪末座,僅獲第五名,不過比數都很接近,對澳洲、日本、加拿大都輸不超過2分,最終由美國捧走首屆冠軍。
「雖然棒壘球看似相近,專業上來講確實有些落差,彈跳、壘距等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不過我認為總要有一個開始,也很謝謝她們當時的付出。」林宗成說。
首屆賽事結束,雖然戰績不佳,但台灣獲得寶貴機會——舉辦第二屆。

「世界棒總執委會當時就詢問我們,願不願意承辦第二屆的賽事,由於理事長(彭誠浩)對於國際賽事一向採取積極參與的態度,我們當然就答應了。」林宗成說:「當時我們已經辦過1999年世青、2001年世界盃,我們是很有信心。」
1999年的U18世界青棒錦標賽在台灣高雄舉辦,當時陣容都是一時之選,包括曹錦輝、林英傑、林智盛(後改名林智勝)等人,都是後來的大球星,可惜當年也發生鼎鼎大名的「郭泓志事件」。至於2001年世界盃不必多說,甚至意外推動了女棒發展。(詳見:水能覆舟亦能煮粥 20年前的新聞成為女棒20年的幕後推手)
拿到了一顆寶貴的女棒種子,是該整地的時候了。
當時棒協打算成立女子棒球委員會,並邀請包括時任立委蕭美琴,與多位女性議員擔任要職,可惜關鍵時刻因故無法成行,就是欠缺那臨門一腳。
「女棒剛萌芽的時候,是不會被重視的,跟許多事情都一樣。」林宗成說:「2001年木棉花、先鋒、向日葵等女棒隊,都是從喜歡棒球的女孩子開始,因此我一直認為要先讓有興趣的女生們願意走進來,一切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