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L 季後賽火熱進行至第二輪賽事,其中兩支位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球隊,卡加利火焰與艾蒙頓油人正面交鋒,這是在睽違了 31 年之後,「亞伯達內戰」再次於季後賽登場!
亞伯達內戰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尤其在八零年代中期至九零年代初期達到高峰,參雜了輝煌的球隊戰績與個人成就、極具代表性的著名畫面、滿滿的仇恨情緒與垃圾話、還有數不清的猛烈肢體衝突。加上兩隊在近幾年在例行賽交手時,也多次打出火氣,讓火焰與油人之戰成為第二輪非常受到矚目的賽事。
從亞伯達省開發以來,艾蒙頓和卡加利就一直處於競爭關係,從爭取鐵路、省會地位、到大學校址,都是兩個城市角力的場合。到了 1980 年代,冰球也成為兩個城市之間競爭之地:油人在七零年代隸屬於被視為「反叛聯盟」的 WHA,後來在 1979 年併入 NHL,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擁有「冰球大帝」Wayne Gretzky,還有 Mark Messier、Jari Kurri、Grant Fuhr 等一票日後的名人堂球星,讓油人成長為聯盟強權。
火焰則是在 1971 年加入 NHL,起初的根據地是在美國的亞特蘭大,1980 年經營權轉移後,新的經營團隊把火焰搬遷至卡加利,成為亞伯達省的第二支 NHL 球隊。火焰在亞特蘭大期間沒有太亮眼的成績,在來到卡加利後,陸續累積了 Lanny McDonald、Al MacKinnis、Mike Vernon 等球星,也一步步茁壯成為聯盟頂尖的勁旅。
地緣關係讓油人和火焰無可避免的綁在一起,過沒幾個球季,兩隊之間就產生了世仇的氛圍,尤其肢體衝突更是慘烈,因為打架或是嚴重犯規而禁賽的案例不在少數,還有一次,火焰的 Doug Risebrough 和油人的 Marty McSorley 在場上大打出手,後者的球衣掉在場上,當 Risebrough 進到判罰室時,順手把 McSorley 的球衣拿走,然後用冰鞋把這件油人球衣割得面目全非。
不過,打架或是衝撞只是比賽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要贏球、甚至拿下冠軍史坦利盃。從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初期,油人和火焰都是聯盟非常頂尖的球隊,甚至,從 1983 年到 1990 年的這八個球季,史坦利盃決賽都會看見其中一隊的身影。而且,這段時間兩隊多次在季後賽碰頭,世仇情節加上季後賽的高度張力,讓亞伯達內戰創造出許多令人難忘的畫面。
兩隊首次的季後賽對戰發生在 1983 年,這時兩隊的仇恨值還沒有那麼高,而火焰當時的陣容還尚未成熟,因此整個系列賽算是打得沒有什麼懸念,油人最終以 4:1 勝出,他們後來一路打進了決賽,不過輸給完成四連霸的紐約島人。
隔年,油人和火焰再次在第二輪交手,也是在這一年,「亞伯達內戰」的世仇情節正式浮上檯面。前四戰打完,油人取得 3 勝 1 敗的領先優勢,處於淘汰邊緣的火焰採取更加猛烈的肢體衝撞,讓油人教練團和球員都非常不滿,火焰總教練 Bob Johnson 則是反譏:「規定哪裡有說不能衝撞 Gretz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