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5/28

孩子! 選對方向,就大膽的去闖吧!

每個選手,都有從初學者,慢慢磨練出來的,在棒球路途中,難免會受到教練的責罵,或是受到同儕之間的排擠,但是這都是必經之路。當你成功之後,再回頭看這些事情,好像都沒什麼了。

每個運動選手,都有從初學者,慢慢磨練出來的,在棒球路途中,難免會受到教練的責罵,或是受到同才之間的排擠,但是這都是必經之路。當你成功之後,在回頭看這些事情,好像都沒什麼了。

 

投資而非投機

運動員這個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而非短線的投機,身為教練的我,一定都是希望所有的學生能夠站上職棒舞台,有了長遠的目標之後,你自然就不會在意短線的波動起伏,那既然你決定接受正規訓練,那當然是越早接觸正確的觀念會越好,例如:科學化訓練、投球打擊機制訓練等等.....。但是要記住喔~以台灣的環境而言,如果加入了校隊,就等於每天跟同一個專項運動一起度過,不像美國,可以一三五練棒球,二四六練籃球或美式足球,所以在目前這個環境,比較欠缺多元化的專項運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我的看法來說(因為我是棒球出身,所以以下都會用棒球舉例),我反而建議趁小時候多嘗試其他運動,國中在加入校隊也不遲。舉個例好了:小名國小有參加社區棒球,又有參加過學校的籃球社跟羽球社,禮拜天還會跟爸爸打桌球,結果到了國中的時候小名在每項運動都有校隊的實力,由於小名還是熱愛棒球,而正式加入國中棒球校隊,由於之前就有打過社區棒球,在加上其他運動培養出來的能力,在接觸正規訓練之後,進步速度非常驚人,反而超越其他國小開始打球的選手,這就是我想表達的。以長期來說,一直練同一個項目有可能造成同一個肌肉過度使用導致疲勞、受傷,這也是我在教學時比較注意的地方,有的時候讓學生打打排球、籃球也不是壞事,希望選手可以成為一個擁有運動員身體的棒球選手,而不是只會打棒球的棒球選手。

 

注重長遠發展而非當下成績

我認為打棒球跟學英文滿相似的,都比較注重長遠的發展,你會看到很多家長讓孩子上最好的英語家教、補習班,就是希望孩子以後會講第二種或第三種語言,這樣之後的路可以走的比較寬。那相反的,我反而很少聽說學英文是為了應付考試。套用在棒球訓練上,現在的棒球觀念慢慢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的資訊飄洋過海來台灣,也讓我們重視到速度的重要性(球速、揮棒速度、跑壘速度...),一個注重選手長期發展的教練,一定會朝這些方向去做訓練,這些追求速度的訓練,往往脫離不了動作的分析、投球、打擊機制訓練,畢竟追求速度的同時,有正確的機制才能避免受傷,機制就是一種基本動作。在無法預測的未來,就算之後全隊只有一個選手繼續打球,也不會後悔給他們做過的這些訓練。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校環境相對的比較封閉,在學校學到的東西真的有限,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補習班產生,相對的學校的教練教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想要變得更強大,就要懂得投資自己,例如花錢去上私人教練課或是去某個訓練機構接受科學化訓練,這些都是可以從小做起的,雖然私人教學都比較貴,但是教的東西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我就很不理解為什麼有些教練不願意讓選手去外面學習新的東西,然後也不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我認為或許是太在意短期成績,因為接受這些機制上的訓練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看得到效果,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說既然決定要走棒球這條路,越早接觸這些先進的訓練會越好,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一樣,只是過程中做了什麼訓練,導致你達到目標的速度比別人快或比別人慢。

在這邊給大家一句話:

不是外國選手天份好,才能這樣打,是外國選手比較早接觸科學化訓練,所以身體素質才會好,才會看起來很有天份。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失敗與挫折

我常常提到說運動員一定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判斷事情的對錯。教練教的東西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而教練也沒有太多的眼睛可以注意到所有選手的動作,所以這個時候主動發問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很多事情都是經過詢問才會知道的,勇於發問,不僅可以訓練自己的口條,也比較容易從對話中學習到對方的經驗,畢竟會發問的學生代表他有在思考(前提是要問出有建設性的問題),會思考自己的問題的學生,是身為老師或教練最樂意看到的。如果學生不敢發問的話,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怕被教練或老師罵,但是你沒有失敗的經驗,就沒有成功的養分,長大之後再回頭想想小時候的自己,感覺被打被罵好像也還好而已,反而可以訓練抗壓性,那身為教練或老師,為什麼會讓學生感覺如此恐懼,這可能就是教練或老師要思考的地方,要如何在既有威嚴又有互動之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