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帶一位朋友進場體驗中職的比賽,這位朋友過去曾有觀賞過 MLB 的經驗,不過並不曾體驗過台灣棒球,而當天他所體驗到的比他心中預期的有不少出入,他認為當天比賽的視野都被啦啦隊擋住了,且啦啦隊的舞步也不夠同步,哪怕再火辣的啦啦隊,都讓他感到無法專心看球,當周遭球迷激動的站著看球的時候,他更是完全看不到現場的狀況,只能從周遭球迷的反應來推測打者是否有敲安打,筆者才頓時理解到「觀眾」與「球迷」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客群。
筆者所謂的「觀眾」,追求的是從視覺上觀賞球員的技巧並展示他們苦練的成果,我們看著S.Curry的三分出手動作是如此優雅、美如畫,我們瞠目結舌的看著L.James坦克般的壯碩身材,卻違反地心引力的在空中飛翔。這些運動員所付出的努力讓我們能夠看的大飽眼福,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人類體能的極限,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更適合透過電視來欣賞球賽,若不是專業的棒球迷,你較難在現場看出滑球或曲球的軌跡,然而電視上可以,且這樣的觀賽饗宴要是能配上美酒、炸雞那更是完美。
而筆者另外提及的「球迷」,則是讓運動賽事上的勝負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因子,他們將情感依附於某支球隊或某個球員,在意的是對象贏球的痛快淋漓感,若是輸球則有如天崩地裂,就像是擋住我朋友視線的那幾位棒球迷,其實他們也看不太到前方的畫面,但是無所謂,他們只期待前排的觀眾能夠在下一秒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與觀眾較為不同之處是,球迷不管是在現場、餐廳、等公車時、上廁所時,都能完全的融入運動這種休閒項目。

圖片來源:夢想家粉絲專頁
「看台灣籃球還不如看NBA」
這句話若是對於喜歡觀賞球賽的觀眾來說,是無庸置疑的。假設筆者吹著冷氣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不停的轉著電視台,在沒有支持任何球隊的前提下,筆者也一定是選擇轉到NBA看,既然都要觀賞運動了,同樣的環境且付出同樣的成本下,我當然要選擇看世界最頂尖的籃球比賽,就算是近期如火如荼的P. LEAGUE+ 總冠軍賽,也沒有什麼值得吸引筆者的轉播內容,都表明要享受品球的樂趣了,筆者為何要去看一個平均罰球命中率不到七成的聯盟比賽?若以欣賞運動的角度認真看完台灣籃球的整場比賽,不吐血恐怕也都內傷了。然而上述提到的比賽內容卻在近年吸引了大量的球迷,一張 6000 塊的總冠軍賽門票,可以瞬間銷售一筐,這些球迷難道是在練內功、修行嗎?並非如此,只是他們找到了體驗運動的管道,他們參與並支持自喜喜歡的球隊,透過消費、自製加油版、動員等方式來參與這盛事。台灣籃球的進場民眾,已經在短短兩年從觀眾轉換為球迷。

圖片來源:台北富邦勇士粉絲專頁
當然啦,隨著死忠球迷的增長,也勢必變得更加的不理性,而不理性、不客觀、偏執...等特質,並不是亞洲主流社會所能接受的價值觀,過去 SBL 的女性球迷就被冠上迷妹的標籤,因為他們在場邊盲目地為自己支持的球星尖叫,另外像是攻城獅的死忠球迷,也會被用較為負面的紫衣信徒來形容他們對於球隊的死忠與虔誠。但那又如何呢?運動賽事這項休閒產業,本來就是刻意製造生活中的對立元素,運動並不像政治,政治對於我們生活上的利益與國家走向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不得不客觀謹慎的去審視它,但運動就是要製造娛樂性質的對立,好讓球迷能夠拋下平時的對錯標準,放下包袱的在球場旁怒吼,這正是運動賽事的一大精神。
觀賞台灣籃球的正確方式
要體驗台灣籃球,真的不難。你只需要先找到自己支持的球隊或球員,這也是近年台灣職業籃球聯盟要建立主客場制的原因,就是為了讓新來的觀眾更快的找到自己依附情感的對象並成為球迷,我們當然不能保證台北人都支持富邦勇士或台啤英熊,但確實可以給剛開始嘗試觀看台灣籃球的台北人一個建議的方向。在找到支持的對象之前,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恐怕都無法理解,為何這些球迷會為之瘋狂,因為其比賽內容擺在電視機前,台灣籃球與 NBA 的觀賞性差異是如此的明顯,球場內的粉絲當然知道場上的這些人實力不如 NBA,但只要是自己支持的球隊能透進一顆三分或甚至是拿下一場勝利,他們記憶中的這一天都會是 24 小時的大晴天。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棒球那件事情我完全贊成,所以可以的話我都想坐本後。
Luphan
原來是專業級的球探
許祺杰
職業運動需要觀眾,而職業球隊需要有死忠球迷。
Luphan
可以這麼說
JK1971
就是有沒有情感連結的差別,像中華隊跟韓國隊比賽,很多人平常不看運動比賽的都會駐足!
但若只是回歸運動競技的品質比較,當然就如你標題所下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