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體育界的幕後功臣,全台卻只有500人?超稀有運動防護員都在做什麼?
一、目前在台灣要如何才能成為合格運動防護員?
目前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員證照,是由教育部體育署委託臺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Taiwan Athletic Trainers Society,TATS)辦理檢定考試並頒發證書。
最新檢定辦法更新於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九月二十三日教育部臺教授體部字第 1040028385B 號第四條第二款:「本部核准立案或符合本部採認規定之國內外專科以上學校畢業,領有畢業證書,且修習運動防護員檢定規定課程,取得學分證明文件;其屬一百零六年一 月一日以後畢業者,應經運動防護實習期滿,成績及格。」,簡單來說,就是採用課程審核的方式,不限哪個校、系,但必須領畢業證書,且符合教育部體育署所核准採認的課程及取得這些課程的學分證明,即有資格考試。
課程包含,運動傷害防護學與實驗、運動處方 、運動貼紮與實驗 、運動傷害防護儀器之運用 、運動推拿指壓學、運動傷害評估學、運動保健學 、運動體能訓練、人體解剖學與實驗 、人體生理學與實驗、運動生理學與實驗、運動營養學 、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運動保健之經營管理 、健康管理學、運動防護實習。
二、防護員的日常又是什麼?
目前在職棒統一獅擔任運動防護員的余婉綾分享,職業棒球在台灣體育圈算是領頭羊,政府若能投入更多資源協助發展,強化硬體設備,也許能帶動其他運動產業,她說,棒球隊一、二軍選手數量龐大,目前每隊配置6-8名運動防護員,平均一人要負責超過10名選手,在人手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球員身上不明顯的傷病可能無法及時發現。
除了每天照顧的選手,球團其他人甚至是球場的工作人員,只要身體不舒服,往往會先往運動防護室報到,她説,其實這項工作,就像保健室的阿姨一樣,需要照顧大家的各種小毛病,就算下班後,只要選手感冒、腸胃炎等不適,也會陪著他們去醫院就診,也因為與選手經常相處在一塊,他們也都與運動防護員培養出革命情感。
三、目前運動防護員的發展機會有哪些?待遇如何?可能會遇到甚麼困難?
國訓中心是政府經費挹注的行政法人,因此運科人員起薪仍須受規定限制,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若為大學畢業,起薪為3萬7000元,碩士則為4萬元;技術人員,大學畢業的,起薪有約3萬4000元,如果是碩士學歷,則為3萬8000元。(國訓中心運科人員,包括防護人員、技術人員、運動營養師、護理師的待遇也一併調整;薪資部分,每個月按照運科人員的資歷,可調高2,000元到1萬元不等,這部分所需經費,會由運動發展基金,也就是運彩基金盈餘挹注,自今年4月1號正式實施。)
台灣運動防護學會理事李恆儒說,運動防護員的就業比例近年有上升趨勢,但同時資深防護員也面臨退休的問題,相較以往防護員「一打十」,防護員的工作環境逐改善,但他們多會面臨職業傷害、家庭規劃和工作性質不符的問題,尤其防護員的待遇普遍落在3萬5000元至4萬元左右,回頭檢視繁雜的工作內容,這樣的薪資待遇很難留住防護員,即使防護員們比起以往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他們的薪資和工作時長卻不成正比,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副教授張曉昀提到,以職棒隊伍應聘的防護員來說,他們可能上午9時就開始幫選手治療和進行相關處理,比賽開始後防護員也必須在場邊待命,尤其職棒比賽很常進行到下午10時左右,等到他們回到宿舍已經凌晨,如果選手要做賽後的處理,防護員也必須一直待在他們身邊,和一般勞工的基本工時8小時相比,運動防護員不定時的工作時長,一個月薪資普遍落在4萬元出頭,所付出的時間跟體力相對於他們的收入不成正比,在台灣體壇通常會給予運動員們高額薪資,卻缺少對運動防護員的重視,未能給他們應有的待遇,這也是台灣體壇未來需重視、進步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