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浪潮快速,讓以快著稱的媒體產業也紛紛轉型,在前年(2020年12月31號)收起的 FOX 體育台,只是整體運動媒體產業,甚至是有線電視困境的縮影而已,而競爭的對象已經不再只有體育台而已,而是要跟所有的娛樂形式競爭。
Netflix執行長哈斯汀(Reed Hastings)說:「所有娛樂形式 (包括運動頻道在內) 共同的競爭對象,就是你我的睡眠時間。」
就在上個月底,前FOX體育台當家主播常富寧正式入主ELEVEN Sports,擁有有限電視、MOD跟OTT的ELEVEN Sports,新節目「體壇觀測站」邀請常富寧擔綱主持,希望可以帶給觀眾們不一樣的體育新聞,讓我不禁盤點起自己追過的體育女主播 (例如:徐裴翊、鄭雅方、卓君澤、秦于婷、林柏妤) 跟男主播 (許乃仁、常富寧、田鴻魁、張立群、徐展元、李秉昇),這些人你又知道多少呢?(話說男主播真的比女主播在鏡頭前待的久呀~~)
面對傳統電視收視人口萎縮、剪線族長期趨勢不變,傳統媒體影響力不斷下滑而且看不到底線的未來,台灣運動媒體的未來應該要以怎樣的形式繼續?面對運動賽事這種保鮮期短,僅有少數經典賽事才有重播價值的運動特性,但高額的轉播權利金跟國際間的轉播權市場持續膨脹,台灣體育媒體到底還有多少生存空間?而怎樣的改變才是合理的轉型跟改變?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緯來體育台的知名主播、翻譯、專欄作家、台灣第一個中文MLB職棒Podcast節目《Hito大聯盟》主持人 Jacky 李秉昇,在線上跟大家聊聊台灣運動媒體的轉型與創新。
在變動的時代跟有限的運動市場下,台灣運動媒體的下一步在哪裡?
世界變化太快,無論是新科技、疫情都讓人措手不及,過程中只有實驗成功的案例,卻始終沒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規律。
例如,Google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買了YouTube,卻把它做起來了;然而Google的社群網站「Google+」則始終打不過臉書;今年3月CNN推出付費串流服務CNN+,招募了500位新聞工作者,量身打造數位內容,4年投資10億美元,預計第一年吸引200萬名訂戶,目標至少1,200萬人訂閱,結果不到一個月,CNN新任總裁宣布關閉CNN+,500位員工資遣或轉任其他單位,年訂戶按比例退費,損失慘重。數位影音串流的新興龍頭Netflix在4月份公布,今年第1季總訂戶減少20萬戶,預估第2季還會萎縮200萬戶,未來很有可能會收緊用戶分享密碼的行為,或是考慮開放插入廣告,一旦成真,將直接衝擊本土電視業者。因此究竟運動媒體產業的現況如何?真的會因為新媒體的衝擊受到巨大的影響嗎?最劇烈的影響反應在那些地方上?
李秉昇認為:台灣的運動媒體轉型相對比美國要慢要久一些,對照國外,台灣目前仍有 400 多萬條有線電視訂戶,當然隨著數位化跟新媒體OTT等串流服務興起,讓人可以更容易接觸到各種頻道並且能直接跟受眾連結互動,台灣勢必要面對未來媒體破碎化、分眾化的事實並且做出因應。
該如何跨入新媒體?媒體抓人眼球的兩大利器:外貌與國族主義
比起傳統媒體因為節目時段限制,胃納量有限,新媒體串流服務將可以提供更多元的頻道內容,同時更加重視原生節目的製作,運用媒體的「隨選收看」跟與「用戶討論互動」的特性製作節目內容將是關鍵。但如何衡量媒體的節目好壞?最量化的指標看的就是「收視率」跟「點閱率」了,這也就是為何媒體一直在爭取「眼球的注意力」,因為這是商營媒體經營必須遵守的基本邏輯。
而媒體該如何抓住閱聽人的注意力?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分析,首先「外貌」是最會被媒體報導的,一來是運動本身與身體文化有關,身體自然就成為被觀看的焦點,當運動員成績優異,外貌部分無論長相、身材等,又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審美觀時,收視率與點閱率就有機會大幅提升。
以2021年的東京奧運為例,當我們在google搜尋欄上打「奧運 選手」,首頁跳出的報導中即包含著對男女運動員外貌的評價與追捧,例如新聞標題會是:「2021東京奧運7位最美女選手IG起底!維密天使等級身材」、或是「2021東京奧運看什麼?盤點全球13位運動男神」另一個媒體用來吸引收視率的方式就是「引發國族認同」,運動本身具有競賽的性質,因此要讓人願意從不同的社群中產生需求,只要能具體化國家之間的競爭,就能夠凝聚國人情感跟團結意識,也因此相關報導就更容易引發民眾共鳴,例如:「盤點振奮人心的台灣之光」、「打敗韓國!國家代表為國爭光」、「輸掉金牌,球迷們哭喊…」。因此,當體育台在選擇新聞時,如果想要報導更多關於「運動文化」或是「人物專題」相對難度較高,但也不是全無辦法,不同大小的媒體胃納量,也有各自因應市場變化的基本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