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6/23

【台灣職棒演義‧前編(1990-2003)】序章(4)因為「一元化」,差點「三缺一」

但就算決定成立職棒,那麼要成立幾隊?用什麼方式進行?考量當時台灣的成棒球員人口、球場數量與三級棒球的發展現況,成立單一職棒聯盟,四隊規模是當時台灣僅有的唯一選擇。

作者:果子

佛系獅迷

永遠記得三商奪職棒元年上半季冠軍淡水三商百貨特價3天,第一天就被搶光,然後好像後兩天就沒貨賣關門了

果子

ㄟ......被破哏了XDDDD本來這是列入職棒元年要寫的重點項目之一,哈哈沒關係啦,本來大部分老球迷都知道的。

aquaman

台鋼算是適合職棒的企業嗎?這個大逆不道的疑問是因為前一陣子在YT上看一個人分享他去看T1台鋼獵鷹主場比賽,感覺經營球隊不太專業......

果子

說實在的,我不是很確定,但他們願意花資金投入,也完全按照聯盟定的遊戲規則,也沒有理由拒絕。至於後續的發展,我只能說,看台鋼是否真正的「尊重專業」-包括找對人與機構。如果找的對,合作的對象也OK,那問題就不大。

根據我手上擁有的資料,早在1971年,當時的棒壇大老洪樵榕就已經提出台灣必須發展職棒,才能真正增加棒球人口的觀點。但這個想法實在太前衛,加上當時全台灣都在瘋少棒,沒多少人把洪老的話當一回事。等到了80年代,三級棒球熱潮衰退,棒壇面臨前所未有的斷炊危機。成立職棒由上而下「逆推動」棒運事實上已成唯一的解方。

到底該成立幾隊?

但就算當時棒壇人士也心知肚明,但反對成立職棒的聲音仍然很大,其中一個理由竟然是「成立職棒會削弱業餘實力」,而且還振振有詞的拿韓國當例子,說韓國成立職棒後,在業餘成棒已多次輸給中華隊-尤其宣銅烈加入職棒後,韓國隊中華就一勝難求。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也不好批評當時抱持這樣說法的棒壇人士眼光短淺,但確實成立職棒短期內對業餘成棒實力一定會有影響,但長期來看因為職棒開打,願意投入棒球的人數增加,實力也會隨之起飛。碰巧就是台灣職棒開打的1990年,韓國幾位年輕選手在會長盃的出色表現,證明韓國職棒開打十年後,選手素質反而全面提升,徹底打腫那批棒壇專家的臉。

職棒開打前,根本沒有幾位棒壇人士相信台灣職棒球迷可以塞滿球場
圖片翻攝自《職業棒球》

但就算決定成立職棒,那麼要成立幾隊?用什麼方式進行?最初就有人當面跟洪騰勝提議,以地域為主體就成立南北兩支球隊,在全省進行巡迴對抗。但洪騰勝想了想,他認為「台灣本身幅員不是很大,完全以地域性來區隔,倒不如靠球隊本身的努力與企業形象來爭取觀眾的認同。」除了檯面上的說法,或許洪騰勝考慮的還有只有兩支球隊進行重複的對抗,不管球迷再怎麼支持,很快就會覺得單調無趣。

此外,當時的國際棒總副會長山本英一郎,則是建議台灣可以買下一支日職球隊,把成員全部換成我國好手,用類似多倫多藍鳥與蒙特婁博覽會跨國加入MLB的模式來建立台灣的職業棒球。但考量種種技術與經費問題難以解決,這個提議也無疾而終。

那麼,考量當時台灣的成棒球員人口、球場數量與三級棒球的發展現況,成立單一職棒聯盟,四隊規模是當時台灣僅有的唯一選擇。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百張邀約,無人響應

洪騰勝決心推動台灣成立職棒時,有一點是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就是台灣到底有多少企業主願意出錢支持?他很清楚,職棒是一門燒錢的生意,不但前期投資非常驚人,開打後會有多少球迷進場,票房與相關收入能有多少,都沒人能夠預估。因此成為職棒伙伴企業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錢」,而當時最重要的參考資訊,就是每年《天下雜誌》定期公布的「台灣前一百大企業」。

給現在網路世代的讀者先說明,在1980年代,不要說網路,就連電腦都是非常簡陋,資訊的取得與流通都不是現在用手機就可以輕易查到那麼方便。也不可能透過FB、IG把這些訊息散播出去或找尋素不相識卻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且就算有人提出很棒的活動提議,結果成為「千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尷尬場面也時有所聞。

洪騰勝用的就是最「土」的方法:既然不知道哪些大企業對職棒有興趣,那就每一家都問吧!所以洪騰勝就親自準備了一百份職棒說帖,寄給之前講的台灣前一百大企業主,結果不意外地,這一百封職棒說帖的回覆件數是「0」。

三十年前,台灣的企業就是非常極端的錦上添花,絕不雪中送炭;三十年後,大部分的台灣企業,依然如此。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企業,除極少數開拓者,都是極端保守。這其實也不算錯,畢竟企業要賺錢,才有能力支付員工薪水,有利潤也才能讓股東願意繼續投資。但台灣的企業有兩個通病:一是不支持開拓者就算了,有時還會嘲弄揶揄;二是萬一開拓者真的成功了,就會一窩蜂的跟進,無所不用其極的卡位,結果把開拓者好不容易建立出來的藍海搞成紅海,甚至變成惡性競爭。

台灣職棒就是被台式企業這兩個通病給搞到遍體鱗傷。

適合職棒的企業

在這裡稍微跳開往事,提一下筆者對於企業支持與經營職棒(或球類職業運動)的看法,這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討論交流。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