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選秀結果揭盅,所有球隊都嘗試在自己的順位選到最佳球員,但根據歷史數據,他們選到全明星球員,甚至年度MVP的機會有多高?本文分析了過去30年各個順位的成就,綜合而言,第三順位的成就竟遠高於第二順位?某樂透順位竟一位全明星也沒有出產過?
方法
從1991年到2020年的30屆選秀會中,共有1800名球員獲選。是次分析未有包括2021梯,因為他們才剛打完新秀賽季,未有重大成就可言。為方便分析,我們把1800名球員歸成4個類別:
1. 曾獲年度最有價值球員
2. 曾至少一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不包括類別1的球員)
3. 曾至少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不包括類別1和類別2的球員)
4. 其他球員
上面類別2可理解為曾為當年NBA的最佳15人之一,類別3為當年NBA的最佳25人,30年來只有一名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的球員從未入選全明星(Al Jefferson)。
1800人中共有160人曾至少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類別1、2、3),50人為三甲之選,111人在樂透順位被選中,143人為首輪秀,另有3名落選秀曾入選全明星(Fred VanVleet、Brad Miller、Ben Wallace)。換句話說,要選到全明星球員,手執前三順位的球隊有超過一半機會(56%);樂透順位的機率為四分一(26%);首輪秀的機率為六分一(16%);以任意一個選秀權選到全明星球員的機率為9%。

綠色為年度最有價值球員;藍色為年度最佳陣容成員;橙色為全明星球員
我們再看看個別順位得到的成就。
第一順位
往績顯示NBA球隊普遍能夠善用每年選秀會最寶貴的資產。在1991年到2020年的狀元中,5人成為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另有11人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另外4人至少入選全明星陣容。總括來說,狀元郎有67%機會成為全明星。
除了地板(選到全明星球員)最高外,第一順位也是出產MVP最多的順位。自從1994年狀元Shaquille O'Neal在1999-00賽季獲獎(此前全由1991年前加入NBA的球員得獎),23年來選秀狀元包攬當中的9座獎座,佔39%。因此不論是上限或下限,第一順位都是名副其實的最佳選秀順位。
狀元籤成功率按常理不難解釋,以第一名被選的自然是客觀條件最好的一人,而根據NBA的規則,狀元籤多半落入去年成績最差的幾支球隊(修例前是最差的一支),這些球隊自然有極大機會視狀元為建隊基石去培育,甚至圍繞他打造球隊。聯盟有30支球隊,全明星名額每年至少24個,一名球隊核心在生涯中成為至少一次入選全明星的機會自然不低。然而,從第二順位起則不一定有這樣的待遇。
第二順位和第三順位
上面有關第一順位有點廢話,先選的自然成功的機會更大吧!可是數據告訴我們,這不一定是現實。
在30年的樣本中,只有1名榜眼獲得MVP,另有7人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再有4人至少入選全明星陣容。那位MVP自然是Kevin Durant,而暫居類別2、未來最有機會挑戰獎座的是2019年榜眼Ja Morant。
至於第三順位,他們雖然同樣只有1名MVP(James Harden),但探花中還出產了12名年度陣容成員,包括今年MVP票選前5名中的三人:Joel Embiid、Luka Doncic和Jayson Tatum。此外,他們也有5人曾入選全明星陣容。
論選到全明星球員的機率,第三順位也違反常理地比第二順位高,手執探花籤的球隊有60%得到全明星球員,相反榜眼籤只有40%。
還有幾個有關第二順位的有趣觀察:
-
在30年的樣本中,只有1992年的狀元和榜眼都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該年的前三順位分別為O'Neal(MVP)、Alonzo Mourning(年度最佳陣容)和Christian Laettner(全明星)。
-
第一和第三順位都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反而出現了6次:2012、2009、2003、1999、1997、1993。
-
只有4年的三甲都曾入選全明星陣容:2016年、1999年、1994年、1992年。
-
和曾入選年度最佳陣容的榜眼同年的狀元是(括號內為榜眼):Zion Williamson(Ja Morant)、Anthony Bennett(Victor Oladipo)、Greg Oden(Kevin Durant)、Andrea Bargnani(LaMarcus Aldridge)、Kwame Brown(Tyson Chandler)、Glenn Robinson(Jason Kidd)、Shaquille O'Neal(Alonzo Mourning)。
洪維澤
從Sam Bowie在喬丹前被第二順位有蠻多悲情榜眼了
Len Bias吸太多暴斃(1986)
莫寧換腎(1992)
Shawn Bradley遭到後方車輛追撞癱瘓(1993)(退休後)
Jay Williams騎重機車禍身手回不來(2002)
還有很強選秀年1984跟2003年的Sam Bowie及 Darko Miličić一直被質疑
(同梯太強壓力也大)
想想也蠻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