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球這件小事?
要怎麼描述「控球」這件事?組織進攻?這範圍似乎太廣。節奏控制?這依然太抽象。追根究柢還是沒幾個人能完整地說出控球到底是什麼。會說CP3的控球墊高了球隊的地板,會說他掌握節奏得宜,全都是來自我們觀賞球賽的「經驗」,亦或是他的助攻數,而控球這件事講求的正是經驗,並隨時閱讀比賽戰況,創造自己或隊友最好的機會。
然而你是球隊總管,可否問你自己一個問題:一個好的控球在你心中值多少錢?
「上課所學的不一定看得到用得到,但便當是紮紮實實的吃進肚子裡。」
套用在籃球上或許就是:「控球組織這件事不一定看得到,但得分是紮紮實實的寫在計分板上。」
攤開今年場均助攻,前15名中只有CP3和Lowry場均得分沒有超過15分。而名單中一堆掛在PG的位置,有些並不是好的進攻組織者,他們更像是好的得分手,透過個人進攻的破壞力吸引防守創造給隊友得分的機會。
先讓我們將時間線拉回十年前,也就是2011-2012賽季,那時助攻排名前20的人只有兩人是非後場球員(以身高定義上),間接說明即便是進入鋒線側翼位置模糊化的時代,後場球員發起進攻仍是各隊的戰術主軸,而側翼通常為終結者。
迎來重視空間進攻、轉換攻擊的時代,側翼被賦予的任務也越來越多,側翼的養成從單純的3D球員到進攻終結者,進一步開發成持球進攻的都有,漸漸地除了得分他們也開始學著利用身材優勢或是進攻破壞力創造隊友得分的機會。來看看以下四位側翼得分手助攻數據的變化(11-12賽季或首次場均得分破20分的賽季* → 21-22賽季):
Kevin Durant:3.5 → 6.4
Jimmy Butler:3.3* → 5.5
Paul George:3.5* → 5.7
Kawhi Leonard:2.6 → 5.2(20-21賽季)
Durant在本季來到生涯新高的6.4次助攻,並繳出場均近30分的成績;Butler在上一季也傳出生涯新高的7.1次助攻,並外帶2.1次的抄截;而快艇側翼雙箭頭,磨合一季後,在20-21賽季時兩位也共同送出生涯新高的5.2次助攻。
另外像Siakam、Middleton也都是場均20分5助的側翼球員,當然還有規格外的Doncic、Giannis;新時代特有種─Draymond Green、Ben Simmons;再現長人靈性的Jokic、Sabonis,間接說明進攻發動不再必須以後場球員為主,利用側翼或長人的進攻破壞力、身材條件的優勢偶爾在不用組織進攻的情況下,也足以讓他們創造隊友的機會。
對比傳統控球較多利用自身的切入、防守交代不清或是戰術設計隊友的走位創造機會,頂尖側翼的進攻光是要球都可以創造隊友的機會,看看東區季後賽第一輪的Durant,他的隊友明顯獲得更多好的出手機會,也讓Bruce Brown投出季後賽生涯新高的26分。
再來我們以身高的角度來看,根據Dimitrije Curcic這位研究者分析了NBA近69個球季各位置球員身高和體重的變化,發現在20-21賽季聯盟的平均身高為6呎6.3吋,是41年來最矮的一季,其他位置來到1980年代後最矮的時刻,但控球後衛的平均身高6呎2.4吋卻是歷史最高。
平均體重的部分則是217磅,是2000年後最低,控球後衛的平均體重來到歷史高點的190磅,但其他位置的體重從10-11賽季逐漸遞減,都來到近十年新低,顯現了因應快速的球風,聯盟中出現了許多身材較為纖瘦的側翼搖擺人,雖然研究經歷角色模糊化的現代,但以傳統身高分位置的角度觀點,聯盟的球員生態也確實是在這個數據所傳達的趨勢內。或許也可以說明如同CP3身高條件的後衛,沒有強大的得分能力,防守又有身體素質上的限制,若以教練團的角度來看是很難給予球權發揮的。除非是能融入戰術核心的萬金油類型亦或是把板凳帶得有聲有色、有競爭力,不然組織型後衛單以現今生存條件來看真的是難上許多,更遑論打到一隊的先發。
位置、功能模糊化帶來的市場困境
有趣的是每年進入休賽季,都會有專家或是網友說某某球隊就是缺控球或是缺長人,但這種球隊往往都以側翼為核心,球隊看起來需要的是「第二、三持球點」、「板凳持球點」、「護框長人」、「延伸型長人」,他們不是要核心球員,而是功能型球員。在這兩個位置可能成為核心的球員,卻因為現代化籃球而在市場上陷入矛盾困境。
看看Gobert與Ayton目前的尷尬處境,而像Adebayo、Vucevic這類偏二當家實力的核心中鋒,在未來遇到換約或球隊整體的規劃出現變動時,難保不會再次重演這樣有市無行的狀況。
回到控球這個位置上,現在偏傳控打法為主的後衛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新生代像Haliburton和Lonzo因為運球技巧問題,作為主要持球點,與隊友執行擋拆能力就會受限。然而他們的水準之上的三分命中率,間接掩蓋他們運球的弱點,在可以拉開進攻空間之下,變得比較像二傳手的打法。
資深的像Rubio和Rondo因年紀導致體能相對下滑,也沒有如同新生代球員的得分能力,開始去習慣接應的打法,爾後漸漸地轉變成穩定節奏的老將亦或是板凳球員。
目前我心目中新生代最佳的組織控球是灰熊隊的Tyus Jones,水準之上的運球、良好的傳球意識及節奏控制,搭配好的C&S三分投射。在賽季結束時Jones也表示想擔任先發控衛,光從帳面成績來看他絕對可以在聯盟裡爭取到先發位置,那回到爭冠角度呢?要擔任先發這個位置就會很多的問題跑出來了。
那CP3呢?在這個時代,他已是控衛中的異類。在比賽仍習慣一傳到位、有著大量的中距離投射,並靠著個人運球突破能力創造機會。雖不符合潮流,但比賽陷入拉扯時還是需要他這樣的能力來掙脫泥淖,所以本季太陽在Clutch Time的表現才有著聯盟最頂尖的ORTG與DTRG,CP3絕對是關鍵人物。為什麼奪冠球隊不會找上CP3?或許也只是他的價值根本無法只用球星、老將的角度去看待。
Hugo
事實證明傳統控球已經沒用了......就算你在什麼想要吹捧控球之神他還是一樣沒用,每年CP3在季後賽的劇本就是一直被逆轉而已,這就是你所謂的領導力嗎?還是你說的領導力是以以身作則帶頭使用小動作嗎?
fb - Frank Hsieh
我看了這一篇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2177?page=2
看得到paul他在年歲的洗禮下也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