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各式各樣的媒體總喜歡在看到兩名巨星在某一支球隊聚集以後,嚷嚷著需要補上一個「第三巨頭」。不知道對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來說,腦海中想像的第三巨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功能?

對於筆者而言,大當家必須具備打開局面的取分能力,以及在關鍵時刻接管比賽的強心臟;二當家需要做到的是在大當家下場輪換時穩定取分,同時擁有一定的處理球與組織能力;相形之下,三當家要做的事反而是那些零零碎碎的小細節。必須在防守端給予肢體對抗,在弱側接應時迅速終結,於雙星難以投入的領域默默耕耘。因此,要選出聯盟最棒的兩名的三當家,用以上標準衡量以後,會毫不猶豫地將票掛在Andrew Wiggins與Jrue Holiday身上。前者用天賦鋪墊金洲勇士的地板,在防守上給予對手黏膩的肢體干擾,並在弱側接獲每顆浪花兄弟傳來的球,或利用空切走位找到自己舒適的出手空間,穩穩的為勇士在季後賽場進帳18分;後者在Giannis與Middleton 身旁扮演好防守與組織的角色,成為後場衝擊籃框的持球者,同時也有42.1% C&S三分命中率。
而已經在聯盟打滾11個年頭的Tobias Harris,也許終於要走在成為三當家的路上。
常規賽——轉換與陣痛 17.2分6.8籃板3.5助攻

這是在我的生涯當中第一次如此強調C&S。在過去的職涯中,我通常都是接球、清出單打空間,並做出決定。我必須找出如何在新的定位上打得更有效率。對我來說,這是需要調整的事情,而我投入額外時間在場館中訓練並適應,讓自己進入最好的比賽節奏。
-Tobias Harris
在交易截止日得到Harden以後,初期的Harris因為角色定位的大更迭而走的有些跌跌撞撞。但在磕磕碰碰以後,終究找到屬於自已的貢獻方向,可以從以下表格看出端倪:

事實上,在Jimmy Butler離隊以後,Harris在球隊的定位就顯得有些曖昧不明—因為隊伍中把控每個進攻細節、作為防守中樞的人,更偏向Ben Simmons一些。這讓Harris打得更像球權較多的二當家,也反應在他的出手模式上。在半場進攻中多半會清開一邊,由強邊側翼持球發動攻擊。無論選擇轉身跳投或低位慢磨,搭配中鋒在禁區給予的掩護,協助Harris在油漆區找到自己的舒適出手點。有時也會在弱側側翼接應終結,雖然速度不夠快沒辦法利用第一步甩脫長人,但正面可以靠力量攻擊錯位。不過遇到紮實的側翼關門者便傾向過早收球,在中距離熱點終結。在上半季歷經確診與換球的陣痛期以後,Harris確實在1月逐漸找回手感,更在球權增加的過程中增進自己的傳導能力,似乎宣示著自己又將回到一年前那個在全明星邊緣遊走的自己。
然而,Harden的加入讓一切全變了套。Harris手上的球權被拔掉,必須執行更多側翼接應三分,畢竟有個頂尖持球者吸引協防者的目光。但單打的發起位置卻更多從底線發動,且機會少上許多,多半是在Harden下場休息或挑到錯位才瞬間啟動攻擊。角色的轉換讓初期的Harris水土不服,就算Rivers特別設計單打機會給他也無法如過去一般有效執行。但隨著時間經過,對於定位更加熟悉的Harris終於把丟失的效率找回,帶著滿滿的能量進入季後賽。
季後賽——燃盡一切的雙頭蠟燭 16.9分7.6籃板2.9助攻

在競爭強度截然不同的季後賽裡,Tobias Harris又因為球隊的體質問題必須迎來再一次的進化。畢竟在肢體碰撞激烈的東區戰場,強而有力的鋒線是攻守兩端都必須擁有的利器。而當費城將Simmons送至布魯克林以後,撇開以投射為主的Niang與無球防守態度相對消極的Harden,Harris可說是全隊唯一合格的鋒線球員。他必須在進攻端拿出更積極的態度,防守上更需承擔來自各路前鋒的挑戰,將防守一肩扛起。在Simmons離開的日子裡,他必須證明自己得以成為那個眾所倚賴的三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