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結合運動員的閱讀 X 反思 X 表達的《運動員生涯規劃》( Athletes Career Planning)課程,在修課說明中這樣寫道:
「這是一堂專為台體大選手設計,以運動員生涯規劃為核心的18週課堂,本課程核心素養為【自主行動】,跨領域大概念為【經營自己】,期盼學生明白該如何謹慎配置手邊資源,追求人生的勝率;最後透過《場外人生》書籍中的生涯方法,啟發運動員做好生涯中的預備,陪伴運動員面對真實困境、解決真實問題。」學生經過18週的課堂,真的有感受到嗎?我們直接來聽聽學生的質化回饋。

課前與課後,你的學習跟改變是什麼?
台體大學生在上完18週的生涯規畫課程後,真實在回饋中描述自己在課前跟課後自覺的差別與改變,以下節取自學生的真實回饋:
同學A :
在課前我對自己沒有很了解,只知道射箭不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無法靠它吃飯,對於生涯一定要有所規劃!但對未來依然迷惘。上完這堂課,說實話我還沒找出很明確的方向,但是好像那些擔憂與不安,稍微減少了些,我發現有好多「力」其實都可以去嘗試改變,而且所有事情都是有方法去培養、能解決的,不再總是知道但不曉得從哪裡開始做到。
同學B:
我覺得課前跟課後最大的差別在「思維」和「行動」。從一開始修課前對於未知的生涯感到惶恐,深怕走錯一步全盤都輸的自己,到現在會試著好奇自己「為甚麼會害怕?」我會回歸自己,問自己問題,知道可以掌握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設定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甜蜜區,就算沒有前例可以循,但將手中有的棋擺好,或許就能有一盤勝局的機會。
同學C:
我覺得在視野的開闊和主動的思考,在上課前後有比較大的差別,看到許多運動員的例子,反觀自己可以怎麼做,再經由每週的社團線上作業回饋,強迫自己思考問題,給出回饋,完成作業後總能覺得自己前進了一點點。在上過這堂課之後,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其實有很多可能,不要被自己的刻板印象侷限住。
同學D:
我覺得這門課程,每堂課就像在播種。種下種子給出的改變,不會是馬上立即的爆發式成長,卻會在每周每周,輸入新觀念的過程中不斷累積,相信當未來某一刻遇到真實情境時,會突然想起課堂上曾經講過的觀念。
很多時候,我會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很侷限,但經過老師課堂上的解構與核心提問,在破框力,我驚覺自己這個角色的未來發展,幾乎是可預測的;在自學力,我才開始了解如何精準提問,用問題來解決問題;在專注力,我察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似乎是做了錯誤的分配、才開始去找我自己的高價值區;而在斜槓力,在看到典範運動員分析他的個人故事後,我對於跨領域這件事,比起先前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這些都還只是初期的理解,還有很多章節就不一一列舉,但我很期待未來能思考的更深入。
同學E:
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差別,之前還沒上老師的課的時候,我剛從國手選拔比賽中失利,面對自己的低潮期一直走不出來。那時候的我,一直想著要放棄,覺得真的很累,但是當課堂上到「出場力」之後,透過討論、練習,我真的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化解自己的低潮,這對我幫助改變很大。
同學F:
上這堂課前,我對自己是比較沒有自信的一個人,不管是比賽、教課、訓練、上台報告、甚至是玩遊戲,我都很容易因緊張而失常,但上完這堂課後。我能透過一些想法上的改變去讓自己了解自己的更加了解自己,並且也更相信自己,相較上這堂課之前,無論是對於未來生涯或是平時需要面對的任何場面都沒那麼恐懼了,謝謝老師。
學生報告忘形流作品:
組合力(林育呈、陳申景)、回顧力(蘇奕云、趙苡辰)、出場力(盧郁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