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讀書會關於《功能性訓練聖經》一書,是我參加台南動動好體適能訓練中心內的講師 - 史博比的第一堂選書課程。
博比老師帶領大家以一場超過2小時的講課,以講述全書重點來為大家展開作者的論述。
「把讀書會當作是一場研習一樣舉辦。」這是博比老師說的話,也是當時我私訊想了解讀書會的內容,他公開這麼形容一年的讀書會將會如何進行。
整場讀書會我聽到最主要的重點,就是先定義「何謂功能性訓練」。
在未定義之前,我對功能性訓練的理解僅是:我們去做出身體基本的功能面向動作,用輕重量或是徒手以低強度、高反覆次數的內容去堆疊出細小的動作。
而讀書會首先先破題,用淺顯易懂的幾字讓大家了解:
「功能=目的」
「有目的的訓練=功能性訓練」
所以這不再只是建立在需要矯正訓練的人們身上了,甚至在競技選手的訓練當中,也符合這個需求。
博比老師在傳達此定義之前,先向大家提問「背槓深蹲是否在你身上造成不適過?」
倘若教練們在自主訓練上都曾面臨身體疼痛的問題 ; 那也是當時Michale Boyle在訓練上的困擾,也因此延伸出「功能性訓練」,目的就是解決選手在訓練上遇到的缺失,而教練也因此不再只是看動作的正確性、次數、補重量 ; 更重要的是,能在動作上看到有哪個環節可以精進到整個動作。
訓練課表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目的性
針對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課堂中舉例,像是籃球選手會需要哪樣的訓練?
而一般人如果都習慣看側面鏡子去做出動作,那該如何刺激它去提升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的概念就像是我們不仰賴視線,但又可以做出動作,做出正確的相對位置,又能強調平衡
區分「專項」、與「功能」訓練
專項選手必須被教練監控訓練的強度,避免過度訓練。但往往在不明白功能性訓練之前,我們會習慣在做大量的專項訓練,卻忽略功能的重要性。
博比老師在此時舉例教學上的例子:
先用簡潔的描述去CUE出學生對動作的控制 ; 再來才是肌肉。
功能性訓練會先強調穩定、平衡、目的性這三點的重要性,所以單邊的訓練是相當重要的
功能性訓練系統最重視的能力:呼吸、滾、爬
這三個能力圍繞在人體最初始的原廠設定。可以想像我們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在母體內懂得呼吸。還不會行走的孩子會先從翻身,再學會爬行。這是人體不透過訓練就擁有的功能。
但在站立後的全身動作,人體卻很難達到各部位的分化,比如在投擲棒球 ; 或是接羽球的時候,手眼的協調與身體旋轉沒有流暢的搭配,會很難把力量輸出去。
那該如何訓練呢?可以透過視線去帶動身體的旋轉,增加旋轉的活動範圍 ; 若目的是以擊球為優先,那視線應保持在前方。
呼吸 X 爬行
我認為,呼吸與爬行的搭配是同時強化核心的穩定訓練,以Michale Boyle的論述來說,又能幫助左右腦的刺激。
無論是直向的爬行 ; 還是側爬,都可以刺激手眼協調的發展。
由於嬰兒在7-9個月中練習爬行,目的就是透過「漸進式」的刺激,逐漸從爬才到站立的能力。而首掌貼近地板、手臂伸直並用核心穩定的力量去往前或是側向移動,都能同時刺激到大腦。
左右腦分別掌管不同功能,藉由胼胝體傳送訊息,進而達到手眼協調的目的。
總結
以上Michale Boyle的三大重點是我認為在功能性訓練聖經中的主軸,也是貫穿整整一年的訓練規劃中,可以提升主要訓練項目的輔助項目。
後續的課程內容是設計訓練計畫的方法,這邊我認為概念就像一般訓練計畫一樣,而如何寫出適合當時的學員的內容,就要回到「功能性訓練的定義」,是必須考量人們想訓練的目的。
所以說佛系健身的人,我認為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運動動機。
有了目的,才有辦法加入功能性訓練,這又牽涉到每個人在訓練過程中都必須思考自己的需要,也可以思考博比老師所提問的:「肌力,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如果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競技選手,那麼訓練就該讓我們的日常變得更有能力因應突如其來的變化,提升敏捷的反應能力,提升自己的體能,這些都不再只是「佛系訓練」,而是透過漸進式的安排,讓自己擁有更全面的動作能力。
講師史博比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unk992/
台南動動好體適能訓練中心:https://www.movewell.com.tw/
作者Jenny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ennyc.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