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隊伍戰績低迷、且現有合約漸近尾聲,加上本人球技極不平凡,都使得大谷翔平的未來職涯,在MLB季中交易大限即將到來的眼下,理所當然成為近期大聯盟最火熱話題之一。所有人都清楚,大谷就是一個違反常理的存在 — 自Babe Ruth在1920年後幾乎放棄投球,大聯盟史上從未有人,能像大谷這樣,同時在投、打兩端,拿出如此高檔的競爭力(若你認為有,我很想知道他是誰)。且當時美職僅16隊、美國人口不到今日的三分之一,雖然Ruth的成績無愧於「棒球之神」封號,但一個世紀後的現在,聯盟強度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光憑這點,應該就不難理解,用過往評估棒球員的框架,預測大谷的前景多麼不切實際 — 近100年來,你找不到第二個與他類似、跟他一樣完美的球員。沒人能像大谷一樣,既可站上投手丘輕鬆丟出一卡車百哩火球、同時還在打擊區狂敲噴速高於100英哩的擊球。沒人能在一季之內,一邊寫下46轟100打點26盜、152wRC+的進攻數據,另一邊拿出156次三振、防禦率3.18投球成績。即使現在才27歲、MLB年資不到五季,他仍然已累積112轟65盜、134wRC+、每九局三振11.3人、防禦率3.20、333次三振、21勝9敗的生涯數據。
自從棒球之神放下投手手套,近100年來,沒有任何人能做到,大谷眼下正在上演的奇蹟。或許正因為如此,也註定了許多總是缺乏想像力的人類,總會找盡各種理由、甚至雞蛋裡挑骨頭,也要試著質疑或否認他的偉大。這其實不怪他們......人類就是一種,心理上會對聞所未聞、活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的新事物,感到過分恐懼、不知所措、茫然的生物。從來沒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卻突然出現了,容易使人懷疑它能持續多久。看到獨角獸的茫然與不知所措,往往使人類傾向保留、質疑、批判的態度,不願輕易相信真的有奇蹟。
或許,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心理保衛機制。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我們可能會失去客觀評價、甚至欣賞偉大或見證奇蹟的機會。近來,當大谷的交易價值、未來合約價碼,再次被搬上檯面議論,那些熟悉的、貫穿他整個職涯的質疑聲,再次迴旋於眾人耳旁。確實,我也沒有水晶球,可保證大谷在30歲、33歲甚至37歲時,還能同時在投打兩端,維持如此不可思議之身手。但請容我提醒,大谷進入高中前、加入日職前、踏入MLB前,甚至在這幾個層級獲得巨大成功後.....都仍曾經有很龐大的聲浪,認為其二刀流神蹟難以為繼,早晚得放棄一邊。
很顯然,若過去十幾年有任何一次,他選擇順從這些質疑者的心願,今天也就不會有大谷翔平了。前幾日,我與友人閒談大谷應有的市場價值,並聊到他在投、打兩端的成績,可能都已夠格成為日本現役最強選手。或許都還算不上MLB最強,但日本一哥應當之無愧 — 扣掉大谷,眼下MLB最好的日本投手、野手,很可能是達比修或鈴木誠也(除非你是菊池雄星的大粉絲?)......我們就來迅速比較一下,大谷與他們的投打數據:
投手/數據 | 局數 | K/9 | BB/9 | HR/9 | ERA | FIP | xFIP | WAR |
大谷翔平 | 81.0 | 12.33 | 2.22 | 0.89 | 2.44 | 2.43 | 2.55 | 2.6 |
達比修 | 101.1 | 8.08 | 1.78 | 0.80 | 3.38 | 3.33 | 3.97 | 2.1 |
打者/數據 | 打席 | 被保送率 | 被三振率 | 打擊率 | 上壘率 | 長打率 | wRC+ | WAR |
大谷翔平 | 364 | 11.3% | 23.9% | 0.255 | 0.343 | 0.487 | 132 | 1.6 |
鈴木誠也 | 190 | 12.1% | 26.8% | 0.256 | 0.347 | 0.457 | 122 | 1.0 |
投手丘上,大谷的表現不遜色於、甚至優於達比修。雖然局數較少,但效率高得多,累積WAR值有得拚;鈴木誠也今年因傷缺席部分比賽(諷刺的是,許多人反而認為,像大谷這樣的二刀流球員更容易受傷),因此貢獻度也不如大谷。若你有興趣想知道,達比修、鈴木身上綁著的合約,分別為六年126M、五年85M。兩人這季年薪加總約為36M。我想大概已足夠給你一個概念,推估大谷可能有多高的市場價值。達比修甚至是一名即將36歲的老將、鈴木今年之前還沒打過大聯盟。因此,若有人認為一年給大谷40M是溢價,我很有興趣想知道理由。
fb - 高承鴻
可以給高薪,但不建議簽超過五年...還是有受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