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er去年在外線策應有長足進步,雖然場均2.8次助攻(生涯新高)仍難以跟其他會傳球的大個子相比,但實際上已為隊友創造不少空檔出手機會,只是他的外線隊友全部不擅外投,三名先發隊友Franz Wagner、Cole Anthony和Jalen Suggs的三分球命中率分別只有35.4%、33.8%和災難級別的21.4%。
現在的Carter會閱讀防守並即時反應,如果防守者失位,他會立刻運球殺入禁區;如果防守者選擇go under,他會傳球予外線隊友出手。他也會根據隊友習性設立掩護,他曾說:「後衛喜歡我從特定角度為他掩護,有些喜歡左邊,有些偏好右邊,有些希望我讓他們自由選擇攻擊方向。」
了解到內線球員在魔術陣中的定位,也就不難理解球隊為何在今年選秀會捨棄Jabari Smith和Chet Holmgren,以狀元籤選下Paolo Banchero,因為Smith基本上沒有外線傳導能力,Holmgren沒有厚實的身材進行手遞手和掩護,而Banchero不但有傳球能力,自主進攻能力也比Carter高出一個檔次(只是苦了Carter)。
雖然Putback不在今次主要分析範圍內,但魔術的補籃頻率明顯落後其餘三隊,這也與球隊重視紀律的風格同出一轍,球員傾向退防而非衝搶籃板,效果是魔術在在防守攻守轉換時,每回合僅失1.11分,是四支重建球隊中最低。
奧克拉荷馬城雷霆
如果說魔術培養年輕球員在框架內打球,那雷霆的養成方向就是讓球員自由發揮。
單看陣容配置,不難發現雷霆正在打造現代化體系:重點培育的新秀全部高於6-5寸,場上不會有多於一名不能外投的球員,大部分球員都有持球創造力和外投能力,主打時興不分位置的positionless basketball。
在任何年代,擋拆都是NBA最常用的進攻啟動和終結方式,雷霆在Pick & Roll Ball Handler和Pick & Roll Roll Man的使用率都排名前六,是聯盟最常透過擋拆出手的球隊之一。
若球員在沒有繞過掩護、不是向籃框移動下取得球權後短時間終結回合,會定義為Spot Up(定點進攻),最概括來說,就是簡單跑位後一接到球就投/切。雷霆打Spot Up的頻率排名聯盟第二。陣中Luguentz Dort場均有6.3個回合以Spot Up完成進攻,為聯盟最多;場均Catch & Shoot出手5.8次,排名聯盟第9,在他前面的是Klay Thompson和Duncan Robinson等跑位射手,以及Nikola Vucevic和Lauri Markkanen等主打Pick & Pop的長人。最直接的結論是,Dort的出手機會幾乎全部都不是透過跑位或隊友掩護得來的,可以來自隊友切入分球,也可以是接球後無視防守的強投。
在9個Playtype分類中,雷霆近乎捨棄當中4種進攻方式,Post Up、Handoff、Cut和Off Screen的使用率分別排名聯盟第30、第28、第27及第29。前者是不合現代潮流的進攻模式,後三者是典型motion offense的特點,不斷透過傳球、掩護和空切尋找得分機會。這種進攻方式的好處是出手機會不會集中在一兩人身上,防守方更難以預測進攻戰術(因為其實是沒有特定戰術,只有跑位和傳球的框架)。比起身體天賦和個人技術,這三種進攻更重視球員閱讀球賽的能力和紀律性,擁有多名落選秀主力的熱火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使用Handoff、Cut和Off Screen的頻率皆為聯盟前三。
從養成的角度看,頻繁使用團隊進攻可以鍛鍊球員的視野,好像Wendell Carter Jr在魔術的成長,但壞處是掩蓋了同樣重要的個人能力。在兩者之間,雷霆選擇培養和曝露新秀的自主進攻能力。如之前寫過的,教練Mark Daigneault認為現代籃球講求球員在瞬間的決定,他們希望在球員生涯初期培養他們在高水平比賽中何時射球、何時傳球、何時切入的觀念。
延伸閱讀:Playtype分析:四支Pick-and-Roll大隊
客觀的結果是,雷霆是聯盟四支擋拆大隊之一,打很多Isolation(在賽季末段因Shai Gilgeous-Alexander缺陣而大幅減少),也鼓勵球員在沒有掩護下出手(Spot Up)。也只有這樣,球隊才能篩選出有投射、傳球和切入潛力的年輕球員,而不是以體系掩飾球員的個人能力。
glacier1943
字典裡只知道輸, 也有必要浪費時間探討怎麼輸?
Fantasy視界
勝敗是一回事,但這篇文章就是想探討重建球隊在擺爛成績的同時,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體系和風格啊
glacier1943
喔...看懂了...輸也要有獨樹一格的輸法就是了...
Ken
這系列真的很好看,推推!
Fantasy視界
謝謝Ken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