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7/20

想要盡情打球卻總是肩卡不順?兩個你需要注意的動作問題

近年羽球風氣盛行,很多平常少運動的人會以羽球作為新運動選擇。但診間常遇到患者打完羽球後有肩膀卡住、疼痛不適等問題,以下我們將從「軀幹旋轉」與「肩胛肱骨節律」來分析原因。

作者:jameslee2603

《 希望透過文字傳達故事裡的溫度;透過動作分析,讓運動變得更美好。  

作者:李卓諭 物理治療師 |   治療師專頁 IG:doublej_physiolife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錄:

1. 身體活動度不足:軀幹旋轉的影響

2. 舉手模式錯誤:不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台灣羽球選手在國際上表現突出,打羽球的國人也跟著上升。

然而許多人打完球總有肩頸痠痛不適、肩關節卡卡的,甚至肩膀疼痛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只是使用過多或是暖身不足,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身體的活動度不夠」與「舉手模式出問題」造成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身體活動度不足:軀幹旋轉的影響]

身體像堆積木一樣,層層疊疊由下往上,下面的積木必須堆得好,上面的積木才能正,揮拍動作也是如此。

雖然揮拍動作是以肩部為主,但是在引拍跟揮拍的過程裡,並不是只靠手部,還需要「軀幹的轉動」才能完成。

身體會在引拍時藉由軀幹的轉動將腹部肌肉延長儲存能量,接著在揮拍時轉往另一個方向釋放能量,從軀幹帶動肩膀做下揮的動作,不僅能產生最大的力量,同時也能減輕肩部的負擔。

然而,許多患者並非如此。

他們的揮拍動作經常「只用肩膀」做下揮,一旦用力過猛或是使用過多,肩膀就容易受傷。

即使懂得利用軀幹帶動揮拍,也可能因為「旋轉」角度不足而造成力量無法有效傳遞,不但會給肩膀帶來較大的負擔,還會造成「殺球」變弱、力量不順的感覺(如下圖實際案例)。

最常見軀幹無法順利旋轉的原因是久坐造成的駝背與胸椎緊繃。當胸椎活動度不足,軀幹旋轉達不到引拍所需的角度時,身體很聰明便會用其他地方代償補足,但這樣的代償往往造成了其他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軀幹轉到極限無法再更多旋轉時,身體常以「肩胛骨後收」補足,但這樣的代償會讓肩胛骨內緣的菱形肌過度使用、縮短緊繃,導致一般人描述的「膏肓痛」的可能。

所以為了避免顧此失彼的狀況,羽球員需要經常維持良好的軀幹旋轉與胸椎活動度,才能維持良好且不易受傷的揮拍動作。

[2. 舉手模式錯誤:不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

(1)不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

羽球的接球動作有很多種,但許多動作都涉及「過肩舉手」、「過肩回球」。

很多球友長期運動下來經常有上肩頸痠痛、肩膀疼痛卡住的困擾,之所以會如此常與他們舉手模式錯誤有關,也就是有「不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scapula-humoral rhythm)」。

所謂肩胛肱骨節律是指在舉手時肩胛骨和肱骨各會貢獻一定比例的活動度,而這個比例為1:2,也就是說如果舉手到180度,肩胛骨會做向上旋轉(upward rotation)60度、肱骨會做外展120度,兩者相互搭配才能在舉手時使用到正確的肌肉,避免代償與過勞。

而當你想要舉手到180度,肩胛骨卻只上轉30度時就會出問題,可能因此舉不到180度或是用其他動作代償,如聳肩或是肱骨頭上移等,這種狀況就稱為有不正常的肩胛肱骨節律,長期下來很可能造成肩關節夾擠症候群、肌腱發炎等情形。(如下圖實際個案狀況)

想要解決這種狀況,必須讓患者恢復足夠的「肩胛骨上轉角度」,而肩胛骨上轉的動作主要是由身體側邊腋下、從肩胛骨內緣連接到肋骨外側的「前鋸肌」來負責。

一旦前鋸肌失能,上轉角度就無法正常運作,此時身體為了盡量維持足夠的上轉動作,便會用其他負責上轉的上斜方肌(或是用單純聳肩的提肩胛肌)來替代,兩條肌肉過度使用的情況下,聳肩、上肩頸痠痛自然就會出現,這也是患者們常問的問題:「為什麼我都會不自覺聳肩?我好像沒辦法控制他」,原因就是前鋸肌出了問題。

(2)背肌、旋轉肌穩定不足

除了上段闡述的肩胛骨問題外,肱骨本身出問題也會導致舉手時的肩膀不適

如前所述,身體像堆積木一樣,每塊積木必須堆在正確的位置才能有正常工作,理想上肩膀中線應該與耳垂、大腿中線對齊,然而羽球員經常會因為過度使用前側的三角肌與胸肌而造成「過度圓肩」或是「肱骨頭前移」的狀況。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