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質疑聲中,由新竹市政府規劃施工,味全龍球團認養的全新新竹球場,終於迎來開幕首戰。由於新竹球場從整建接近完成階段,就有各種相關的體驗與檢討。也有各種對球場與周邊美食小吃的體驗介紹。在這裡筆者都不予重複。而是以筆者親自走一趟的感受,還有哪些值得與讀者分享的部分,做一簡要描述。
假日悠閒半日遊
開幕一週前,當球團與市政府公布從新竹火車站到棒球場的建議步行路線,且只有「建議外縣市以步行取代開車」的簡單描述。筆者看了真的是差點血管爆掉。因為這個步行路徑,是筆者以龍迷身份建言時特別針對新竹球場提出的項目。但~那是一個完整的配套,不是只有「步行替代路線」而已!!
筆者的靈感是來自2016年親自探訪新竹球場時得到的啟發。筆者發現從火車站經東門圓環到城隍廟這段路程,經過很多老市街,也有很多具備發展成文青風格商店的店面,以及各種美味但低調的小吃,但這些除了在地人,就連位在新竹的清華交大學生,大多數也不知曉。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結合這幾年新竹市政府在火車站前面規劃的廣場與水面生態公園,還有老市街與城隍廟周邊-巧的是城隍廟剛好位在火車站徒步到棒球場的中間點。其實很有發展成「假日看球半日遊」的潛力。
但~球團跟市政府的宣傳,只做了一半。如果不是後續有新竹在地龍迷與部落客搭配這條路線整理出美食地圖等資訊,這條「替代道路」在炎熱的夏日,只會讓球迷感到不耐。
其實筆者規劃的時間,不是半小時的「急行軍」,而是大約三小時的「慢遊」,但這必須市政府主動規劃,把路途上的一些店家的歷史與特點逐一推薦。讓球迷遇到假日不是下午三點才趕來新竹,而是十二點前後就來到新竹,一邊逛街一邊吃飯,或者到處尋覓特色小吃,欣賞歷史景點。讓這個行程不只是看球,而是內容更為豐富的休假。
而根據筆者今天實際走一遭,天氣確實非常炎熱,但市政府很貼心的用紅色線條貼出建議路線。大部分的建議路線都在騎樓下,不致直接遭到日曬,至於原本最擔心的西大路。筆者也發現過了下午三點半後,陽光已經不會直射,加上涼風吹拂,只要不是快步行走,炎熱感沒有想像中的大。
至於平日,那是完全不同的經營策略。本文暫時略過不提。
球場設施
先講優點。因為球場方為良好,四點半以後本壘與一壘看台基本上都是背對夕陽,加上陣陣涼風,感受相當舒適。
除了少數視線不良座位,內野大部分的座位距離球場很近,所以觀看球賽都相當清楚。不會有距離感。尤其一樓本壘後方,視野超棒,筆者心情非常矛盾,很想推薦但又擔心這個區域會被季票佔滿。
接下來就要說問題的部分,首先是這兩道密集的牆,尤其照片右邊這道牆,除了阻擋視線,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要安全,有左邊牆的扶手也夠了,要通道,也是只要一面牆就夠了。完全無法理解當初設計照片右邊這道牆是作何用途?如果沒有結構安全顧慮,筆者強力建議把右邊這道牆全部拆掉!!
為了撐起護網,立柱雖然阻擋視線,卻是必要之惡。但下面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可能是複勘時要求把護網高度加高,這部分沒有問題,但,下面十幾根較低的立柱,就顯得尷尬而沒必要,唯一的功用就是阻擋視線。所以如果休賽期間,這些矮立柱應該要去蕪存菁一番才對。
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廁所配置詭異。原本筆者就在想,看新球場的平面圖,廁所的數量明顯不足,但之後的新聞稿,又說「廁所間數」大幅增加,但筆者一開始實地走訪,只看到二樓既小又數量稀少的廁所,而且熱區完全沒有廁所配置。光靠那四五間小廁所,可以吃的下一萬人的如廁需求嗎?
結果,筆者把球場內野走了一圈,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廁所是設置在二樓通三四樓的樓梯中間夾層,數量是勉強夠用,但完全沒有標示!而且動線不佳,只要五局結束就一定形成內野走道大混亂。

筆者就只是非常初步的觀察,就發現新生新竹球場仍有許多問題,而這都是設計上完全沒有設想到。或許,這就是「台灣流」的公共工程風格吧…..「先求有,再求稍微好一點,但先天不良也只能盡力而為」。
fb - 吳稷翟
還有出現女廁所無法鎖門的誇張景象...
職4起看球人
因為球場方為良好..方"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