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7/24

文體綜合館系列:借鏡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凱迪拉克中心),告別孤島式體育館營運模式

大型運動場館不論是為了賽會而興建,還是為了地方政績而興建,往往還是會面臨到蚊子館的問題,台灣的大型運動場館大多都是用於政府體育活動及開放給民眾運動所使用,在沒有強大運動產業背景支持的台灣,這個題目該怎麼解?北京五棵松體育館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借鏡。

作者:Yeh Chia Jung

fb - 邱仕丞

言之有物,好文!

「北有五棵松、南有奔馳中心」

這段話凸顯了在中國最商業化的兩個大型運動場館的地位,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是2010上海世博會的文化的文化演出場館,由上海東方明珠及AEG共同營運。在商業活動豐富的上海,加上AEG強大的娛樂產業資源及上海東方明珠媒體資源,其營運成功的故事,似乎讓人不太感到意外。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北京五棵松呢?

北京五棵松體育館於2003年3月動工,2007年8月竣工,總造價約7億人民幣,是一座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建造的場館,是由華熙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成,並在北京奧運會後取得40年的營運權。

2011年五棵松體育館與萬事達卡簽下冠名贊助合約,成為全中國第一個獲得冠名贊助的奧運場館; 2017年與上海通用凱迪拉克再度簽下冠名贊助合約,成為凱迪拉克中心。

每年舉辦超過420場活動,吸引近500萬人次的遊客,是一座集結體育賽事、綜合演藝、時尚娛樂於一體的文體娛樂中心。

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筆者拍攝)

那北京五棵松是怎麼一步步達成的呢?

首先,當我們在探討蚊子館的議題時,往往會從微觀的角度出發,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規劃設計不良、施工品質不佳等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既然都稱之為運動「產業」了,我們其實更應該從一個商業市場的宏觀角度出發,如何找到商機?切入市場痛點?

北京五棵松體育館位於北京城西的海碇區,是北京市重要的科技、文化及教育重點區,商業發展則相對落後,特別在休閒、娛樂等商業聚集場所特別缺乏。因此,抓住這個市場痛點,由內而外,從場館內部、場館外圍一直到街區改造,逐步規劃建設,十年發展建成。

以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為中心,打造出文體娛樂綜合體「華熙Live 五顆松」

華熙Live 五顆松是以五棵松體育館為中心,結合M空間(副場館)、Hi-Park(籃球公園)Hi-Up(商業、餐飲、娛樂配套設施)、Hi-Ice(冰上運動中心)及藍色港灣購物中心等,不僅滿足周邊市民對於運動賽事與演唱會觀賞等需求,同時滿足了周邊市民與企業對於餐飲、娛樂與休閒的需求,更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新天地。

Hi-Up商業娛樂中心(筆者拍攝)

由內而外的改造過程,讓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告別了過去「孤島式」的營運模式,帶動整個北京市城西區的發展,優化後的體育館硬體得以承接更多元的活動,商業化的周邊環境,吸引眾多觀光人流,成為城市亮點,眾多眼球的注目之下,自然成為企業冠名贊助的優質標的物。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些年來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做了哪些改變吧!

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場館之後

北京五棵松體育館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籃球競賽場館與棒球熱身場館,起初周邊皆為奧運比賽場地(五棵松棒球場),考量棒球在中國並非熱門項目,使用效益不高,隔年便將棒球場給拆除,相關棒球設備移至廈門重建,五棵松體育館成為了一座獨立籃球館,為使其營運效益提高,持續推動改造計畫,「由內」將五顆松體育館優化硬體設施,成為多功能綜合體育場館。然而,單一體育場館其產品線單一,缺乏其他商業種類,使場館的商業活力缺乏,且營運收入方式單調,過度仰賴特定收入項目。

商業設施、特色主題導入

2011年~2017年間,華熙Live 五顆松逐步將服務範圍「向外」擴大,將原本的副場館以M空間為品牌(現更名為匯源空間),大垮距無立柱空間,結合先進的設計與設備,作為小型商業演出、產品發佈會、時裝秀等多種商業活動引入,更提供給電視台作為娛樂節目的錄製攝影棚使用,每年光在這裡舉辦的活動就可高達近百場。

並將Hi-Park籃球主題公園的特色導入,除了提供一般戶外籃球場地外,還有半空中的鐵籠球場、500人特色餐廳及淋浴設備等設施,2014年開始對外開放,立馬成為籃球明星、人氣賽事及街頭潮流運動的聚集地。

HI-Park籃球主題公園(筆者拍攝)

2017年Hi-Up商業娛樂中心正式開放,華熙Live 五顆松成為文體綜合館的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也拼上了,結合餐飲、零售及娛樂的商店街與中央下沉市廣場,並與週邊輻射的商家串接在一起,成為獨立的商業區,同時也成為匯聚人潮,豎立自己為時下年輕人潮流新天地的印象。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