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7/29

改變「豪門」定義的史詩級轉會—Erling Haaland加盟曼城

現象級的熱潮、前途無量的潛力,伴隨而來的是吹毛求疵的質疑、以及無比巨大的壓力。這筆重磅轉會會成為曼城完全體的最後一塊拼圖,抑或是未來眾人爭相嘲笑的衝動交易?

作者:Kozu

Erling Haaland在德甲與歐冠賽場年年繳出極度優異的成績,逐漸成為足以與Kylian Mbappe齊名的世界級超新星。由於合約中明顯偏低的買斷條款,Haaland在今年轉會窗成為各大豪門積極爭取的對象。拜仁暗地與Haaland洽談,甚至把隊中指標性前鋒Robert Lewandowski視為「備胎」,因而使後者心灰意冷決定離隊。皇馬、巴薩都有意引援,前者隊上已經有Karim Benzema,這筆交易的時間點略顯尷尬,明年再下手的如意算盤被迫打亂;後者則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跟上其他球隊的出手速度。

其他豪門球隊都有各自的煩惱,而曼城則是連續兩年引援前鋒失敗,Haaland今年可以離隊、曼城今年有現成的空缺。並且,他的父親Alf-Inge Haaland曾是曼城球員,更有許多小Haaland在曼城舊球場Maine Road觀戰的照片流出。在兒皇夢、兒薩夢充斥的足球世界中,Haaland或許是第一個擁有「兒城夢」的球星。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曼城的實力夠強足以挑戰歐冠獎盃、口袋夠深足以容納球員的高薪、甚至球員與球隊之間也有特殊的情感,這筆如天作之合般的轉會交易,是這支充滿金錢味道的球隊中少見的浪漫轉會,並且同時又是個針對球隊弱項下手的強力補強。再者,6000萬歐元的轉會費,即便算上經紀人高昂的仲介費,仍然距離Transfermarkt提供的1.5億歐元市值相去甚遠。「划算」這個形容詞已經不足以形容這筆交易了。

不過在建立實績之前,永遠會有質疑的聲音出現,即便強如Haaland依然如此。

 

請繼續往下閱讀

球風不合?

20/21賽季的轉會窗,曼城的頭號前鋒目標是Harry Kane。當時之所以不惜出價1億英鎊引援一名28歲的球員,而不用類似的價格至少嘗試對Haaland出手的原因,除了多特及球員本身意願之外,考慮更多的是曼城主帥Pep Guardiola使用前鋒的特殊口味偏好。

Kane如美式足球四分衛一般的進攻方式,是瓜帥Guardiola心中的理想前鋒類型:願意回撤中場加強人數優勢、懂得轉身分球協助組織,並且在推進順利之後,能夠在禁區內搶點,在前鋒真正的戰場中求生。

Kane在中場觸球次數場均20.36次、後場場均4.15次,對比整體觸球次數與熱刺相差不大的多特,Haaland中場場均14.60次、後場場均2.45次,可以看出Kane相較Haaland更有回撤接應的習慣。

來到組織端的貢獻,Kane透過傳球製造出射門機會的次數(Shot-creating actions)場均來到2.39次,Haaland則是1.84次。四分衛角色的貢獻上,Kane仍舊比Haaland略勝一籌。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Haaland也不全然比Kane差。場均xA(預期助攻)0.27優於Kane的0.25、xG(預期進球)0.83(Kane 0.56)、持球進入對手禁區1.37次(0.72),但在多特球風更為直接的環境中,Haaland的技能包似乎和曼城需要的不盡相同。

根據The Athletic的分析,Haaland優秀的球商仍然會在需要的時候稍微回撤提供隊友更多的傳球選項,但在背身接球之後,後續的選擇還需要改善,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習慣直接撞牆傳球、並轉身嘗試突破防線(等於是幫助隊友無球空切之後,心裡想的仍然是為自己創造機會),單調的傳球路線,忽略掉的是自己多等一拍之後,能夠再直塞給前插隊友、或換邊找尋空檔突破的可能性。

Haaland在開放空間的破壞力無懈可擊,由英超歷史進球王Alan Shearer所分析,Haaland聰明的跑位讓他總能有效突破越位陷阱、頂尖的速度給他更多容錯空間、不被防守球員施壓後傻傻地往邊路帶球降低威脅、左右交叉的跑位讓他在禁區內外能夠甩開盯防自行製造空檔、雙腳都能自信起腳、回撤與隊友配合後立刻轉身搶點的果斷直覺。各種各樣的武器,造就了他進球如麻的成績。

然而在曼城,給他奔跑的空間更小、抉擇的時間更短,小空間的陣地戰,曼城將會需要他的是空戰能力、背身接球後流利轉身進攻,還有前面提到的:更好的傳球選擇。

那麼,「球風不合」的問題,球迷應該感到擔心嗎?瓜帥的回應帶了點刺,且一針見血。

“I hear he’s not going to adapt to the way we play and I would like to ask, ‘How is the way we play?’. I’m pretty sure those who ask don’t know it.”

「我聽到『他沒辦法適應我們的球風』的說法時總想問對方:『我們的球風是什麼球風?』我猜提出這種質疑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