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我在網上瀏覽到某個討論,是關於Aaron Judge、大谷翔平,兩位當下最火紅的超級球星,誰本季至今的表現更值得MVP獎。事實上,運動視界早在明星賽前,就向站上MLB寫手們發過民調,最終如我們所見,更多人選擇Judge、但大谷也獲得第二名高評價。我將第一名選票投給大谷,也有在投票理由簡述中,提供我的解釋;不過,我倒也不認為,把第一名給Judge很不合理,也在簡述中提到他們的數據(和紅襪隊的Rafael Devers)很接近。而進入下半季後,Judge更加得理不饒人的棒子(10戰9轟、361wRC+......),似乎又讓他佔據更大優勢。
但在首段提及的討論中,我還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說法:也就是,雖然大谷投打兩端的加總貢獻,確實非常巨大,但因為去年的表現太好了,這季很可能會讓部分投票者提不起興趣。其實我也不否定此種敘述邏輯 — 雖然我們知道,「理論上」不應該將審美疲勞、新鮮感衰退,列為理性思考的範圍內,但確實有部份投票者,仍可能受其影響。然而這樣的敘述,似乎也內建了「大谷的表現沒有去年那麼誇張(雖然還是很強)」的觀點,而從數據上來看,這正是很值得討論的一環。
以下,我們先用WAR值、也就是勝場貢獻數,開啟「2021、2022年的大谷哪個更好」之討論。WAR做為將場上各面向、所有打席及守備結果、以及環境脈絡(如球場或聯盟狀態)統合計算的數據,至少大幅簡化理解的難度。下面這張表,分別是大谷去年及本季,在打擊、投球兩端各自貢獻的產值;由於今年尚未結束,故剩餘賽季的成績,採用進階數據網站FanGraphs的預測數值:
年份 | 賽季打擊WAR | 賽季投球WAR | 打擊預測WAR | 投手預測WAR | 加總/預測WAR |
2021 | 5.1 | 3.0 | --- | --- | 8.1 |
2022 | 1.9 | 3.3 | 1.3 | 1.6 | 8.0 |
若參考系統對剩餘球季做出的預測,大谷翔平近兩年看起來幾乎一樣出色......只是投打的強弱此消彼長罷了。去年球季,他以打者身份海灌46轟100打點26盜、進攻產能飆破150wRC+,確實震驚球界;但根據預測系統,大谷今年的投球貢獻,可能不輸去年打擊太多(4.9比5.1WAR),而進攻端的預期產值,則更像去年的投球表現(3.2比3.0WAR)。所以,若要上綱美聯MVP獎的討論,大谷最艱困之處,或許並不是貢獻度不如去年;而是對手更強 — 目前Judge的賽季預測WAR已經上看9.2勝,遠高於去年老二Vladimir Guerrero Jr.的6.3WAR。
不過,MVP討論並非今天的重頭戲。而是大谷的投球表現 — 今年球季,「投手版大谷」展現了驚人的進化幅度,所以我們來探討原因。毫無疑問,他的近期狀態,更是已到達佛擋殺佛的巔峰:過去六戰,大谷分別投出13、11、10、12、11、11次三振;這是前所未見之高度 — 他整個生涯包括日本職棒在內,連續投出雙位數三振的場次,不過就是三場。加入大聯盟後,更只在去年九月一度連兩戰投出10次三振。很顯然,某些有趣的事正在發生。
我們先來看他的賽季投球數據。下面此表的三項成績:FIP、xFIP、xERA,分別代表「只考慮三振/保送/全壘打三項數據的表現」(FIP)、以及「三振/保送/滾地球率」(xFIP)、「追蹤系統Statcast依據打者擊球強度,算出的估計防禦率」(xERA)。以下是目前所有投滿90局的投手中,三項數據的前五名:
排名 | 投手 | FIP | 投手 | xFIP | 投手 | xERA |
1 | Kevin Gausman | 2.07 | Shane McClanahan | 2.08 | Shane McClanahan | 2.27 |
2 | 大谷翔平 | 2.37 | 大谷翔平 | 2.30 | 大谷翔平 | 2.48 |
3 | Carlos Rodon | 2.41 | Gerrit Cole | 2.73 | Dylan Cease | 2.73 |
4 | Max Fried | 2.47 | Kevin Gausman | 2.77 | Sandy Alcantara | 2.75 |
5 | Shane McClanahan | 2.59 | Corbin Burnes | 2.78 | Nestor Cortes | 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