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
廖歆迪 著 / 莫克文化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217-p.220)
還記得先前我曾經開過玩笑,說任何只要扯到與健身相關的議題, 談到最後的結論都是你需要增肌減脂;搞到後來,這四個字比國語字典裡的成語還要膾炙人口,連任何跟健身及運動完全扯不上邊的人都會講。
於是,之前對於愛美的女生來說,體重計上的公斤數就是最可怕的數字;現在的時代則是進步到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都關心體重計上的三個數字;體重、體脂率和肌肉量!雖然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三個數字為什麼重要及該如何解讀,但唯一知道的就是教練說我的數字還不夠好。
個人最無法理解的就是,曾經聽過有人說過「我舉得更重了,可是我的肌肉量掉了 0.5 公斤,我好焦慮」之類的話語。可能這件事情跟「教練必須負責幫學員設定目標」的概念一樣,永遠註定跟我不對盤吧?
因為在我的想法,從事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身體得到更高的效能;而如果這個效能是力量、速度和爆發力、肌肉燃燒能量產熱的速率、胰島素敏感性,甚至是對慢性疾病的抵抗能力,那因為這些全部都跟肌肉的訓練有關,所以我會希望透過肌力訓練達到這些功能的改善。如果上述功能都明確得到改善,為何要繼續在意你中介「手段」效果怎樣?
就像如果有人想要透過心肺訓練去改善三高,他會擔心的應該是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有沒有消除,而不是自己的安靜心跳能不能低於72bpm,或者 3000 公尺可以跑進幾分鐘吧!
此外對於新手健身族群來說,可能沒辦法理解短期內的體重變動, 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水分所造成的影響;而身體含水量增加也會讓導電性提升,因此用電阻式的體脂機量測也會得到「肌肉量增加」的結論。所以之前在商業健身房,常常有會員在運動後要求我幫他們測身體組成; 有些教練可能會抓緊這個機會和會員互動,看看能否創造商機,而我則是都忙著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不要留汗過後才來測,這樣測出來那個數字會不準」。
再來就是,有些學員會受到健美訓練的影響,誤以為健身就一定要經過所謂的增肌期和減脂期,以至於在熱量攝取和訓練方式的選擇上都要斤斤計較。對於這些客戶,我經常告訴他們不用想太多,需要講究方法的人和「想要講究這些方法的人」往往根本就是不同族群。
以大多數人的現狀,都是練對了就可以有最好的效果,而完全不需要考慮在生活習慣上做出任何額外的改變。而且,絕大多數的健身族群都可以在增肌的同時達到減脂目標,因為他們的身體現況並不難進步; 甚至對他們來說,就算脂肪量沒有減少,但因為肌肉增多及體重增加, 除下來計算的體脂率也會是降低。
最麻煩的情況,往往是碰到體重想要降,但是又同時要求肌肉量增加和體脂率要減少的個案。這總讓我想到過往玩腳踏車的一句經典講法,「輕量化、高性能和價格便宜,你只能三取二」。
因為肌肉要能夠合成需要足夠的熱量攝取;而降體重則需要長期處於穩定的熱量赤字之下,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唯有對這樣的客戶,我才會建議要把增肌期和減脂期分開;但不同的是,我往往會建議把減脂放前面,因為概念上是屬於「減脂」的訓練方針,往往和運動員的準備期練法類似。所以藉由這樣的訓練內容,可以把身體的底打好,之後的訓練效果才能夠提升。
而更常出現的狀況是,遇到以「改變身體組成」為主要目標的客戶, 我都直接轉介給其他的教練去帶。畢竟人都有缺點,既然我自己對於以身形為目標的訓練沒有太大熱忱,做起來的效果當然就不會特別厲害。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此書,立即點此購書去!
●透過本文以上連結購書,《運動視界》由此所得將每年結算捐贈給公益單位。
相關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