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鋒利,削鐵如泥。風向犀利,小鐵如擬。希望能用更多討論,分享各種觀賽意見。
第一順位,桃園領航猿選擇政治大學畢業的張鎮衙。第二順位,臺北富邦勇士選擇健行科大畢業的陳范柏彥。這是上週P. LEAGUE+選秀會上近乎無意外、也充滿指標性的前兩順位結果。
在今年台灣籃球真正面對三大聯賽同樣面對選秀會的時代,不管是籃協先前提出的聲明、或是各聯盟的選秀辦法與規定,總之出現了許多報名、不報、重複報、報名之後抽腿等等狀況,但沒有人能否認的是,早在選秀起跑前、或者說在去年選秀結束、各界可評估今年有誰會報名選秀時,就已經只把重點放在兩個人身上,一個是張鎮衙、一個是陳范柏彥。
最終當三聯賽各自在拉人、顯而易見早在檯面下早有斡旋後,極具指標性的張鎮衙和陳范柏彥最終都選擇只報名P. LEAGUE+的選秀,讓一切沒有懸念,SBL、T1 League不至於想方設法爭取他們,而這兩個從國中時期就一路競爭的的對手,終於在同一年選秀會要佔據狀元、榜眼兩個席次。

對於領航猿來說,低迷一季的他們需要張鎮衙補強陣容,對於富邦勇士來說,已是衛冕軍的他們要領取前一年把交易眼光放遠後得到的獎賞,而對於張鎮衙、陳范柏彥、或者同齡的球員們、甚至是台灣籃球來說,這一刻代表所謂的「未來」都必須站上戰場,面對即將到來的所有挑戰。
曾經的「絕佳第二塔」

張鎮衙在就讀明仁國中時就成名,當時主因是他身邊有一個身材讓人難以忽視、國中就有兩公尺高的吳沛嘉,吳沛嘉在102學年度JHBL冠軍賽繳出得分、籃板、火鍋的「大三元」,幫助明仁擊敗金華奪冠,張鎮衙當時就和吳沛嘉組成「小雙塔」,否則以他當時已經約193公分的身高,在任何學校都必須是中鋒,而沒有空間讓他去培養外線、面框等技能。
也正是因為和吳沛嘉的合作,後來兩人也共同加入南山高中,原本就不屬於笨重長人的張鎮衙持續精進外線能力,而他自國中就開始的「第二塔」技能也的確幫助南山與原本就希望提升機動風格的教練許時清,在張鎮衙的高一球季,南山就在原本比較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扳倒衛冕軍松山高中,拿下HBL冠軍。
然而,也正因為早早不走傳統長人路線,張鎮衙的高中生涯有時被質疑在禁區不夠強硬,尤其在同期球員裡出了許多身材亮眼、也被各校重用的內線人才情況下,張鎮衙反而到了高三那年的HBL八強賽因南山內線球員傷兵累累,他被迫扛起先發中鋒,反而讓人看見他的成長,就連對抗起當年堪稱高中頭號中鋒的譚傑龍也有聲有色。儘管因為南山的傷病問題在四強就不敵能仁,張鎮衙卻成了UBA各校的重點招生對象,最終他加入政大,開啟無比璀璨的大學生涯。
隨著政大投入UBA戰場後極力補強的決心,再到真正磨練後蛻變為強權,張鎮衙的巔峰兌現在政大於109學年度奪下校史首冠時,他也拿下冠軍賽MVP,當然以台灣的人才庫,政大沒有辦法完全把他移到側翼,但在政大使用外籍生擔任中鋒以及其他陣容的配置上,可以看得出來至少張鎮衙的定位已經明顯是「前鋒」而非「中鋒」。唯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國中就有193公分高的張鎮衙沒有如外界期待般往200邁進,而是大概就停在195公分的規格,這也讓他從「如果能當側翼會很亮眼」變成「如果只能當禁區就不太夠用」的程度。
但至少,張鎮衙在大學時期的個人與團隊成就都無疑是個勝利者,也替他用最穩定的方式推開職業的大門。
早有預備的怪獸

陳范柏彥和同年的張鎮衙一樣,在JHBL時期就打出名號,身處後場掛帥的自強國中,190公分的他是內線最重要的重兵器,延續著近乎建教合作的能仁家商、健行科大,陳范柏彥都是禁區主力,也不免因為能仁和健行的人力,讓他整趟學生生涯除了剛加入健行時的菜鳥時期以外,幾乎都以「中鋒」的位置出場。
然而,儘管名義上是中鋒,但那是因為自強、能仁、甚至今年沒有外籍生的健行其他隊友都沒有陳范柏彥高大,早早對自己籃球生涯有所期待的他,在扛起球隊內線重責的情況下還是增加面框的訓練,固然他的外線能力不如國中就開始著墨的張鎮衙,但陳范柏彥提升機動性、跟得上能仁成名的速度反擊戰,宛如HBL裡的Amare Stoudemire一樣讓各隊後防難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