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家球星陸續宣布自己在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WBC)的歸屬,球迷對於補強WBC中華隊的期待也日益增溫,終於在Corbin Carroll登上大聯盟之際來到最高點。而之前的文章內,我們也有盤點過華裔球員與歸化球員的類型與態樣,期待透過WBC特別且多元的球員資格認定,能夠組成更加強大的中華隊。WBC對於球員資格認定極為放寬的設計目的,除了讓更多的國家有能力參與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能透過輾轉的血緣喚起球員與先祖故鄉的連結,成為當地棒球運動的推展助力。
像是很多人都知道2017年WBC的大黑馬以色列隊,因為全隊中只有兩名球員具有以色列國籍,其餘全都是美籍猶太裔的球員組成而被謔稱為「美國二隊」,但是卻不曉得在經歷親身造訪以色列,並與正職為音樂總監的以色列籍球員Shlomo Lipetz懇談,瞭解以色列棒球發展的艱辛後,這群球員毅然決然決定將部分獎金慷慨捐出,在以色列大城貝特謝梅什興建全國第二座合格的棒球場推動以色列棒球的成長。而陣中球員Nate Freiman在「球員論壇」(The Players' Tribune)平臺用《三月的賢人》(The Mensches of March)一文寫下參賽的點滴與悸動;記者Jonathan Mayo募資製作的紀錄片《返鄉:以色列隊的童話》(Heading Home: The Tale of Team Israel),都成為鼓舞以色列棒球發展的標誌。2019年的歐錦賽,十位美籍球員取得貨真價實的以色列國籍,並且幫助以色列奪下第四名的成績,躋身2021年東京奧運的出場席次。
看在參與以色列棒球發展的關鍵人物Nate Fish眼中想必更加冷暖自知:一路從加入只維持2007年一年壽命的以色列棒球聯盟,2013年望著最知名的猶太裔棒球員Shawn Green領軍WBC資格賽卻仍敗退,2017年震驚棒球版圖的黑馬誕生,最終到奧運會上接近當初以色列棒球聯盟創建時的目標:能夠建立一支具有以色列土生土長的團隊。無庸置疑,在逐步迎向以色列棒球黃金年代的路上,這批透過WBC特殊規則招募的美籍球員,扮演了重要而關鍵的角色。
回首往昔陳昌源(Xavier Chen)為我國足球引發風潮,卻在退役後漸歸平淡的前例,即便找尋到知名的華裔球員出征2023年WBC,之後如何能夠延續華裔球員的影響力,進而帶動國內棒運的發展,恐怕也成為我國棒壇與中華職棒必須面對的課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討論中華職棒需要面臨的變革之前,我們可以看看國內外職業運動對於華裔球員及歸化球員的運用方式。從早期的中華職籃到繼起的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SBL),都有引入華裔球員的相關規則。
在1994年中華職籃開打後,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除了讓各隊可以登錄4名外籍球員並同時上場2名外,也容許球隊可以登錄一位具有華人血統的華裔選手,各隊一時之間也引入大量的華裔選手。不過當時的登錄狀況相當混亂,球員身分的決定充滿人治色彩,如同樣出身中國籃壇的宋濤、張學雷、陳政皓,但宋濤卻需要占用洋將名額,而後兩人則得以華裔選手的身分出賽,而美籍華僑朱浩仁、李國龍則因為具有我國護照,反倒登錄為本土球員。承繼中華職籃成為台灣最高水平的SBL,則是從2012年的第十季賽程起,增訂「華裔條款」開放兩名華裔球員視為本土球員,加上林書豪的崛起,一時之間引入華裔球員蔚為風潮,直至延續到今日的P. LEAGUE+(PLG)仍屬方興未艾,現下包括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ASEAN Basketball League,ABL)也有類似的規則設計可讓華裔球員出賽。無可諱言,華裔球員的導入的確為我國籃球運動注入活血,也使賽事精采程度添色不少。
(ABL的血緣外援規定,成為各隊引入華裔球員厚植球隊實力的方式)
歸化球員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在各大職業運動都積極推動歸化政策的日本,日本目前的模式是採取大量歸化外籍運動員,國際賽時則端視規模等級與賽事規定選擇適合的歸化球員出場。以籃球運動為例,日本職業籃球聯賽B聯盟(B.League)允許每隊登錄3名外籍球員, 但限制每節只可同時上場2名洋將;此外允許各隊登錄擁有一位16歲以後才取得日本國籍的歸化球員或亞洲球員,出場比照日本本土球員。因此,如果球隊順利歸化合適的球員勢必對提升戰力具有相當幫助,所以即便日本籃協並沒有如我國籃協一樣額外撥給歸化球員補助或薪水,甚至在歸化流程上也未與一般歸化相比享有特別待遇,但因在入籍之後保障球員的出場空間與優渥的薪資,所以球隊在軍備競賽中邀請外籍球員歸化的意願因而提高,歸化球員的例子屢見不鮮。以去年球季為例,最高層級B1的22隊中,高達18隊有歸化球員助拳,也使國家隊選材的人才庫大大擴張。
Piliages Lin
抓個小錯,東京奧運在2021年
查理布朗
感謝指正,已經更改了
一貫三
建議可以多切幾段,不然看的實在有點累
查理布朗
謝謝前輩指教,已經重新排版,希望有達到方便閱讀的效果
LYH1016
棒球在台灣還是運動「顯學」之一,許多球迷是從三級棒球開始認識球員,即便球員旅外,許多球迷對球員紀錄及過往還是能數家珍般的熟悉;連結這樣的情感投射在國際賽事上,有佳績自然能掀起一股棒球熱潮。
但現今的球迷開始轉念,過往殺雞取卵摧殘幼苗不勝枚舉下,不再以成績作為絕對標準,而是嘗試盡情享受棒球生活,所以中職啦啦隊或有喧賓奪主之嫌,但卻是球迷轉念享受棒球的證明之一。因此廣納台裔或歸化球員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事,縱使贏得冠軍又如何?網路搜尋到的個人資料及紀錄,只是再添一筆「鍵盤球迷」的炫耀文,但對台灣棒球卻沒有太大的助益。
查理布朗
感謝您的留言指教,我個人的看法有點差異,以現在正在進行的U18世界盃為例,即便球迷不一定熟悉這批球員,但是只要穿上中華隊的制服,就願意大力支持。相信贏得佳績之後,對於職棒觀賽的影響也是可以蔚為風潮,進而帶動更多人口投入棒球,以現在日本籃球的發展,正是最好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