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賽季,布萊頓在轉會截止日以1800萬歐元的價格將Marc Cucurella買進球隊,在左翼衛、左邊衛前插的進攻火力,以及在左邊衛、左中後衛的穩定防守,不只是馬上融入新球隊,更一舉奪得隊內的最佳球員殊榮。
布萊頓作為一支保級球隊(經過去年,或許可以提升成中游球隊),引進年輕潛力、並將其高價賣給強權賺取轉會費,是不得不作的操盤手段。而布萊頓之所以能夠穩定進步,是因為他們總能在球隊賣出明星球員之前,便早早做好該名球員離隊的替代方案。去年將Ben White高價賣給兵工廠,因為有Shane Duffy租借到期歸隊;冬窗將Dan Burn高價賣給紐卡索,因為有Marc Cucurella可以擺上中後衛頂替;今年在Yves Bissouma合約到期前賣給熱刺,因為隊內有Moises Caicedo作為備案,並且有深厚的中場陣容分攤壓力。
Cucurella呢?沒有備案,Leandro Trossard可以客串左翼衛,但在低位防守時便會露出馬腳;Levi Cowill、Joel Veltman可以客串左邊衛、頂替左中後衛,但他們的進攻能力遠遠不及於Cucurella。因此布萊頓的討論圈甚至有一個說法,球隊根本沒有預料到他第一年的表現就這麼突出,所以才沒有開始尋找他的接班人。這或許就是布萊頓會將報價開到這麼高的原因,因為Cucurella離隊將會為球隊帶來很大的煩惱,所以最終的價格必須是一個高到難以拒絕的數字。
回到這次轉會風波的起點—曼城,他們認為可接受的天花板價格為4740萬歐元(4000萬英鎊),比較依據是,Cucurella不該比擁有英格蘭註冊資格的Kyle Walker(5270萬歐元)、擁有歐冠資歷的Joao Cancelo(6500萬歐元)更高。然而,布萊隊給出的最低報價是5930萬歐元(5000萬英鎊),球隊認為他有踢中後衛的能力,而該位置的平均轉會費明顯比邊衛高。
曼城將Nathan Ake留隊的事情搞定,確保中後衛不需要引援,再把多名隊內球員賣出,藉此騰出轉會空間,終於要來加速Cucurella協商環節之時,才發現布萊頓的定價是只能更高、不可能更低的硬下限。於是,曼城果斷收手,退出戰場。
這很符合兩隊在轉會窗的操盤習慣,布萊頓這邊,總是將炙手可熱的球員拉高報價,並且堅持不退讓(尤其Cucurella還有4年合約,球隊擁有更多籌碼);曼城這邊,則是對每個目標有個確定的天花板價格,超過的話就絕對不買,即便是當時的最佳選擇Alexis Sanchez、Harry Maguire、Harry Kane皆是如此,更遑論0歐冠出賽、只在英超初試啼聲擁有一年好表現,多少帶有風險的Cucurella。
切爾西雖然進場時機遠遠在曼城之後,但事實上,他們早在去年賽季尾聲,前老闆團隊Marina Granovskaia與Petr Cech都對Cucurella感到興趣,將他放進潛在的口袋名單。看到曼城退出戰場,Todd Boehly決定將這段緣份重新串聯,正式進場詢問報價。
那麼接下來,就是切爾西和布萊頓兩隊互相討價還價的劇本了。就結果來看,剛收購球隊,決定親力親為暫代體育總監一職的Boehly,自然不是商場老狐狸Tony Bloom團隊的對手。轉會費在幾天的時間內,便從5930萬歐元一路提高到6530萬歐元的成交價。延續超過兩個月的轉會風波就此告一段落,布萊頓帶走滿滿鈔票、切爾西帶走潛力股球員。6530萬歐元,留下「溢價」的評語,我不認為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