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透過文字傳達故事裡的溫度;透過動作分析,讓運動變得更美好。》
作者:李卓諭 物理治療師 | 治療師專頁 IG:doublej_physiolife
目錄:
1. Allen Iverson 與他傳奇般的 Crossover
2. 臀中肌與側線筋膜的穩定支撐
3. 內收肌群與深前線筋膜的穩定延展
4. 腳踝內外側的平衡與發力
5. 強大的協調性與爆發力
[1. Allen Iverson 與他的 Crossover]
Allen Iverson 用183公分的瘦小身材在那個肢體碰撞頻繁的年代打滾了14年,即便在空中被撞倒、在落地時受傷,看似已經嚴重到站不起來,他依然堅持打滿比賽,在30秒後回到場上,也因此讓全身累積無數大小挫傷與扭傷。
但就是這般不屈不饒、把每場比賽當成最後一場在打的堅毅精神,讓眾多球迷為之瘋狂,不僅給了他NBA 歷史上唯一的「戰神」稱號,更紛紛學習他那頓點極大、如傳奇般的「Crossover」。
今天我們將從解剖與肌肉動力學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在這個絕技背後的秘密。
Crossover在執行時通常會把腳張開,將重心、身體與球晃動到一邊,再藉由換手運球時把重心、球運到另一邊來過人,這種過人方式很注意晃動時的頓點與節奏感,Tim hardaway、Allen Iverson、Derrick Rose、Kyrie Irving都是這方面的高手,但每個人各有特色,其中又以Iverson 的晃動幅度最大、變向的瞬間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如下圖。
Iverson在晃動時會把「雙腳張很開」,讓重心轉移的幅度更大,接著藉由換手運球的過程快速變向到另一邊,這樣大幅度的開腿與重心轉移,需要非常好的「身體內外側平衡」以及「穩定的軀幹核心」才辦得到,否則會很容易拉傷內側大腿、扭傷腳踝甚至扭到膝蓋。
以下針對「身體內外側平衡」以及「穩定的軀幹核心」作詳細描述。
[2. 臀中肌與側線筋膜的穩定支撐]
人類的身體除了肌肉、骨骼以外,還有一層覆蓋在肌肉表面、甚至連接到深層器官的解剖構造稱為「筋膜」。
這些筋膜不同於肌肉有固定的起點與終點,它們彼此相連、彼此影響,「負責傳遞力量」,從解剖的角度細看,大致可以把它們區分出一些特定的走向,形成不同功能的「線」,如本文要介紹的側線與深前線。

所謂的側線位在我們身體的兩側,從脖子一路由外側連接下去,包含負責軀幹平衡的腹斜肌、支撐髖關節的擴筋膜張肌與臀中肌、還有避免腳踝扭傷的腓骨長肌等。

在Crossover準備晃人、重心轉移到左邊時,左腳的側線肌群就必須開始工作。先由左腳踝的腓骨長肌穩定腳踝避免翻船並踩住地面,接著在重心轉移瞬間由臀中肌與臀大肌作離心收縮,讓髖關節有足夠的穩定去支撐力量。
倘若臀中肌力不足,重心轉移時髖關節會過度向外推,造成身體往右傾倒,不僅會使力量無法有效傳遞,還會因身體往反向傾倒讓對手不易上當。
因此想要能完美轉移重心,還需要腹斜肌的參與,它們必須精準地和臀中肌一起作用,在晃動瞬間穩定軀幹,才能使身體不至傾倒至反向,甚至刻意往左側倒來增加晃動程度。
[3. 內收肌群與深前線筋膜的穩定延展]
如上圖可以看到Iverson瞬間開腿的程度相當大,如果缺乏穩定的力量支撐,很可能因瞬間的拉扯而傷到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
因此除了上述的側線必須有效工作外,還要讓內收肌群有足夠好的「抗拉能力(離心收縮)」才行,而這個能力不單是內收肌群要足夠強壯,還需要「深前線」核心肌群的支撐才能做到。

深前線包括了髂腰肌、骨盆底肌、橫膈膜、前縱韌帶等等,他們會提供軀幹與腹部一個「向上支撐」的力量,讓身體不會被重力往下壓垮,使內收肌群的負擔上升,導致拉傷的可能。
涵蓋了身體腹腔、內側肌群的「深前線」與控制外側、負責平衡軀幹的「側線」,兩者會相互配合,形成身體內側與外側的穩定,讓我們做出有效又安全的「側向位移動作」。
Cookiejenny
AI太神了 內外肌群的平衡感覺還難訓練!
jameslee2603
對啊,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