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自 1988 年 Paul Allen 入主拓荒者隊後,作為當時北美四大職業最年輕的老闆,PA 有源源不斷的衝勁與野心。在其帶領下,這支原先即擁有 Clyde Drexler, Terry porter, Kevin Duckworth 等名將的拓荒者成為一支西區著名的常勝軍,並連續 21 年打進季後賽。Paul Allen 早期的拓荒者,球隊為了最大化團隊戰力,只要是合乎規則內的方式,都會不計一切代價進行補強。這曾讓拓荒者擁有全聯盟最堅強的 10 人輪替陣容,也讓他們同時背負著聯盟最高昂的豪華稅,甚至曾讓時任 NBA 總裁 David Stern 考慮修正規則避免拓荒者近乎無上限的開支(多年後,我們在另一名微軟高層 Steve Ballmer 身上看見了類似的作風)。然而這樣豪邁灑錢的時光,也在某天迎來了終點——那就是 Jail Blazers。
在原先以戰力為最高原則導向的情況下,拓荒者雖然收進了一批才氣縱橫的球員,然而球隊之所以能從他隊得手,其中不乏一些個性上的問題。也因此,拓荒者的球員固然個個天賦異稟,卻也桀敖不馴難以伺候,這問題在 2001 年開始逐漸浮上檯面。自 2001 年起,Mike Dunleavy 似乎開始管控不住旗下這批球員:Rasheed Wallace 和裁判的紛爭似乎永遠無法化解,除此之外甚至有多名球員屢次登上社會版面。雖然球隊仍保持一定競爭力,但場下三不五時鬧事的情況讓球隊形象一落千丈,因而被冠上 " Jail Blazers " 的名號。這時期的拓荒者雖然仍是常勝軍,卻再也沒有 2000 年那時的凝聚力,隨著球隊連續三年在季後賽被湖人擊敗後,休息室更是分崩離析。就這樣,心灰意冷的老闆 Paul Allen 決定不再無上限的付出,球隊開啟了自創隊以來第二次的重建時期。
搞笑選秀到選秀交易王
就這樣,拓荒者開啟了自創隊來第二次的重建期——這話並不誇張,自 1977 年球隊首度打進季後賽並奪冠後,拓荒者只在 1981-82 球季未打進過季後賽。但這次,他們將再度經歷多年重建,也就是所謂的「坦克」。21世紀初期的 NBA,還很少有像現在所謂 " Trust the Process " 的思維,多半仍會設法用帳面上的陣容努力求勝...除非球隊戰力真的太差。
嚴格來說,拓荒者一開始也並非刻意要「坦」,也確實在被季後賽拒於門外的首個球季,球隊仍有 41-41 的五成勝率。拓荒者其實更像是不得不為,因為在為了一連串狗屁倒灶事件負責而下台總管 Bob Whitsitt 的繼任者 John Nash, 為了出清球隊的「問題球員」而忽略團隊所得的回報。雖然拓荒者在兩、三年內陸續改頭換面,但團隊戰力卻也因此大幅下滑,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 2005 年選秀。Nash 總管鑑於球隊前一年已選進當時聲勢極高的高中棄學生 Sebastian Telfair,選擇交易走手上的探花籤,這張籤與接下來的第四順位之後變成了 Deron Williams 和 Chris Paul。最後拓荒者當年採取 trade down 選進另一名高中棄學生,來自西雅圖的 Martell Webster。然而隨著 Chris Paul 新人年傑出的表現,John Nash 再一次成為了笑柄,也因此在季中就被 PA 開除。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接任 GM 是球隊主席 Steve Patterson,這名從 NFL 德州人(Texans)來的高級主管同時兼任兩職,蠟燭兩頭燒的他所做的第一個任命就是將球員發展指導教練 Kevin Pritchard 拔擢為助理 GM,而這也成為了改變球隊未來最重要的決定。在進入 Patterson - Pritchard 時代後,球隊便迅速調整未來方針,開始大量出清尚有戰力的資深球員,以換取更多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