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因為膝蓋痛所以掛了骨科,醫師說是退化性關節炎」
「30歲女性,因為腰痛來求診,先前的醫師說是腰椎退化、關節有狹窄」
真的有這麼多的疼痛,是退化造成的嗎?大多數人也常認為退化是不可逆的,就覺得無力解決疼痛跟問題。
1. 每個人30歲後就開始退化
從出生以來,身體構造、功能會逐漸發展,生長曲線約在25-30歲達到高峰,在接下來則會緩慢地退化,這也是大多的運動員會在這段期間運動表現達到巔峰。既然每個人30歲以後都在退化,但「不是每個人就都有疼痛、身體出現問題」,因次,不用因為聽到退化就覺得世界末日,「退化」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2. 退化是否與疼痛有關聯?
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找一群不論年紀,但都是沒有疼痛的人,幫他們拍X光片,可能一半的人在影像上有「退化」的現象,另一半則沒有。相反地,找了一群診斷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在X光片上出現關節狹窄、退化現象的人可能也只佔了一半。
因此,影像呈現的退化是一個「現象」,但不代表這個現象會產生疼痛。疼痛造成的原因除了是「影像可以看到的結構損傷」,還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關節的穩定性、肌耐力、體重、基因、動作控制能力等。
3. 那為什麼醫生都說我是「退化」?
當看診時間很短暫,沒辦法做詳細的理學檢查,拍張X光片是最方便的,而且看圖說故事、解釋X光片給病患,普遍是最容易理解的。但X光片只能看到骨頭的問題,而且造成膝蓋的問題百百種。這就像是看到成績好的學生,下課都會去特定的咖啡廳,我們認為去了那間咖啡廳成績就會變好,但並沒有看到他在家苦讀、去咖啡廳只是他另一個讀書的地方。
再來,現今的研究認為「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等,用途建議是「再確認(re-confirm)」我們的診斷結果,也就是說先透過理學檢查像是讓病患做動作檢測,檢查關節的穩定性、肌力、柔軟度、觸診等,心裡已經有答案可能是什麼疾病或診斷,為了確認自己的推理才再做影像學檢查。
4. 重點整理
- 能看診的時間短、影像檢查的濫用,常常只能「看圖說故事」
- 千錯萬錯都是「退化」的錯,還是我們沒看見其他的問題?
- 疼痛的原因百百種,退化可能只是其中一種,而且佔少數
- 每個人都在退化,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疼痛
- 「用進廢退」:雖然退化不可以逆轉,但我們可以透過規律地使用身體,來維持身體的功能、韌性,例如運動訓練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degeneration #xray #osteoarthritis #stenosis #pain #stiffness #tightness #physicaltherap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rthopaedics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退化 #用進廢退 #x光 #退化性關節炎 #狹窄 #疼痛 #僵硬 #緊繃 #運動 #訓練 #骨科 #復健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