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說:「對於運動選手來說,他們一生會死兩次,一次是進棺材時,另一次是從賽場上退休、卸下戰袍時。」
他們在生命最精華的時期奉獻給球場、所屬球隊與球迷,等到退役、不再當球員,才開啟了「第二人生」。
現在是斜槓(slash)蔚為風潮的年代,職棒棒球選手退役後不見得會當教練,但還是佔絕大多數,畢竟這是他們的專業與興趣、花很多時間投入心力的東西。而所謂「好球員不一定是好教練」,會打球不一定會教球,有些名教練在球員時期並不是成績驚人的頂尖球員,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例如丘昌榮,五年中職生涯僅一年的OPS高於聯盟平均;曾豪駒生涯從未單季十轟,但協助打者們調整揮棒很得心應手;統一獅劉育辰、更早以前的呂文生亦然。
又因為職棒的規模有限,缺額不多,僧多粥少,不一定能有機會留在職棒當教練,也有不少前職棒球員投身基層,例如花蓮的「張班長」張志強、桃園大勇國小王宜民、平鎮吳柏宏與羅健銘、文化大學廖敏雄、臺中市成棒隊張家浩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三級/成棒教練。
而「風城」新竹,也有一位前職棒球員勤奮認真耕耘著。
他是前熊隊、象隊的張民諺。

奮戰不懈 職棒舞台生存超過十個年頭
張民諺原名「張民傑」,一度短暫改名為「張民灝」再到後來球迷熟知的「張民諺」,三級棒球都在出生地屏東度過(復興國小、美和中學、美和高中),高中時期和「螃蟹」沈鈺傑、「TAKE」潘武雄等是同屆戰友,他們也先後加入業餘勁旅合作金庫棒球隊,並接連投入職棒。

張民諺選秀過後隨即穿上熊隊球衣奮戰,更與年紀相仿的蔡建偉、曾恆彰(即曾豪駒)被合稱「外野三小熊」。
加入職棒前,張民諺曾在春季聯賽拿過打擊獎和全壘打獎,是當時備受矚目的潛力強打,可惜在職棒發揮不如預期,出賽空間受限,La New時期單季一軍最多出賽81場,2004年至2010年合計僅2發全壘打。
2007年在二軍冠軍戰曾單場雙響砲、展現火力,卻無法在一軍站穩、發光發熱,張民諺為了爭取上場機會,原本是外野手的他開始鍛鍊角落內野位置的守備,甚至還有過正式蹲捕紀錄,「外野手出身,後來蹲捕過」實屬罕見。
(畢竟一般都是捕手兼外野或轉外野,例如李丞齡、陳重羽;桃猿陳俊秀、鯨隊王信民則是捕手轉一壘;林岱安從游擊轉捕手也很難得)
正因「守位多功能性」的價值,使張民諺2010年年底被熊隊釋出後,過半個月就被缺乏人手的兄弟象延攬、得以延續職棒生涯。
到了象隊的張民諺受到重用,三十歲的這年(2011年)單季出賽81場,排象隊第九多,季中也對從林岳平手中敲出職棒生涯的首支再見安,意義非凡。2012年生涯首度出賽超過100場,單季80安以及17支二壘安打、5支三壘安打、3發全壘打皆創個人單季紀錄,三圍0.287/0.324/0.416亦明顯進步。
2011-2012年連兩年參加全壘打大賽,更成為史上第一位「左打、右打在全壘打大賽都開轟過」的球員,載入史冊。
一直到2014年、中信接手兄弟後的第一個球季結束、球團「換血」遭釋出前,張民諺為黃衫軍的一壘防區、外野草地留下不少回憶,轉換環境與背號之旅,可以說是有好的結果。

(張民諺為了感謝洪一中教練,到兄弟象時改使用2號)
退而不休 屬於張民諺的「第二人生」
離開待了十一年的職棒舞台後,張民諺在憑藉對棒球的專業、熱忱,在新竹投注心力,與KEEP棒壘打擊場老闆合作,紮根基層棒球。經過多年的累積、口碑發酵,受到大力肯定。擔任新竹KEEP棒球學院、上智社區棒球隊教練、洛以聽障棒球隊等球隊教練,他也提到:「最近幾年參與社區棒球的人數愈來愈多,風氣有帶起來,這樣很好。」

在職棒場上的生存之道、豐富經驗,無論左打右打都游刃有餘,內外野甚至蹲捕皆參與過,張民諺的技術球技層次自然不在話下,但我認為最特別、最值得記載下來與分享的,是他獨門的棒球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