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鋼雄鷹近期召開狀元郎曾子祐的加盟記者會,也宣佈他的簽約金來到570萬,附帶140萬的激勵獎金,合約總值來到710萬,正式成為台鋼隊史第一位選手。
而曾子祐的570萬簽約金,則是超越戴培峰跟蘇智傑的560萬,獨居史上第三,僅次於590萬的劉基鴻,跟600萬的蔡仲南,也就是說,2002年600萬阿甘障礙,又可以多延續一年了。
如果你是比較近期才看球的球迷,一定會很困惑,明明現在中職的球員薪資跟20年前已經差非常多了,為什麼選秀狀元郎的簽約金,卻遲遲無法突破「600」這個門檻,還有蔡仲南到底有多威風,才能在那個年代拿到這樣的待遇,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吧。
首先,我們要了解蔡仲南的價值性。
現任獅隊總教練林岳平曾說,蔡仲南當年的紅度,是你現在無法想像的,只要是有對外公佈的比賽,就算只是培訓隊互打或友誼賽,都會有上百位球迷到場,只為了等蔡仲南一個人,他收到的信件、禮物多到一個人拿不上車,都要拜託隊友幫忙拿。
而他真正成名的關鍵,最主要就是在1999年的漢城亞錦賽,在跟日本隊的決賽中,蔡仲南擔綱先發投手,與「平成怪物」松坂大輔同場對決,結果他主投8.2局狂飆11次三振,只被打4支安打,要不是馮勝賢那個失誤,後來可能也不會有曹錦輝被打再見安打的結局...
要知道,當時中華隊陣中可是有著郭源治、許銘傑這種職業等級的名將,蔡仲南不過就是個沒有實績的業餘投手,卻能夠封鎖以「奇兵」之姿擔綱冠軍戰的先發,用怪異獨特的投球動作,配上急速下墜的銳利指叉球,壓制住日本全明星職業打線,真的很難不讓球迷記住他。
也不只亞錦賽,2001年的世界盃,蔡仲南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複賽對上荷蘭先發8局飆出10K,這次沒有失掉任何分數,帶領中華隊前進四強,而且那屆世界盃是在台灣舉行,有滿場的球迷到場見證,讓蔡仲南的人氣,飆升到了最高點。
在台灣大聯盟與中華職棒聯盟分裂的那個年代,中華職棒陷入人氣黑暗期,從1999年到2001年連三年場均人次不到2000人,所以希望能爭取這位「中華隊王牌」蔡仲南的加入,藉此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而原本最想要旅外的阿甘,確實也跟日職火腿、橫濱接觸過,但並沒有後續。
無緣旅外後,不只中華職棒,台灣大聯盟也非常盡力去爭取蔡仲南,還把四隊的球衣攤出來,看他想去哪一隊都可以,讓蔡仲南相當掙扎。
不過,在他的好友同時又是中職聯盟工作人員的許德富積極勸說之下,蔡仲南終於在選秀會前一天報名,當然被握有狀元籤的牛隊挑走,興農也展現高誠意,第一次談約老闆楊天發就開了600萬簽約金,比阿甘心中的500萬底價還高出一大截,也接受蔡仲南開出的附帶旅外條款,讓他保有出國挑戰的可能性。
就我個人的猜想,興農當初會直接把價碼拉抬得這麼高,有兩個關鍵。
第一,他知道蔡仲南本來就對加入興農牛這件事,是有猶豫的,因為當時牛隊總裁楊天發,推行的是浮動制調薪,每三個月或半年要依表現調整薪水,讓他覺得不太有保障,所以阿甘心裡是比較想去統一獅或是中信鯨的,統一是因為薪水給的高,中信則是有很多北體時期的隊友,適應上也比較快。
所以如果興農談約扭扭捏捏,只開500萬,或者高一點點,那阿甘可能要花上更長的思考時間,萬一突然改變心思,選擇不簽了,或甚至去隔壁聯盟就完了,所以避免夜長夢多,直接把誠意做足,也確實打動了蔡仲南。
第二,他們認為蔡仲南帶來的週邊效益,會遠超過這多100萬簽約金的價值,甚至整個中華職棒聯盟,帶來莫大的益處。
像楊老闆自己,雖然知道要開600萬爭取,但對於蔡仲南值不值得這個錢,還是抱有一點疑慮,直到2002年球季開打前,看到熱身賽的觀眾席上湧現大批球迷,都是為了看蔡仲南,才讓他更加放心。
到球季正式開打後,只要蔡仲南先發出賽,就是票房的保證,牛隊平均觀眾人數成長65%,主場人數還翻了一倍,時任興農領隊任中傑也說,當時蔡仲南的影響是擴及到其他每一支球隊,即使是客場出賽,主場也會受益 ,尤其對兄弟象,幾乎是場場爆滿。
Annoying Dog
假設有一名年輕球員有很好的潛力,而國外球團也開出差不多20萬美金簽約金,那中職球團願意為了爭取該球員留在國內而打破默契嗎?還是寧可為了維持默契讓球員自行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