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00球季,Kevin Garnett領著16.8M的薪水,已經不再是便宜的新人約,而這個數字到了2001-02賽季,還會進一步突破20M大關,灰狼的薪資空間只會愈來愈吃緊。
而當時未滿25歲的Joe Smith,場均可以繳出接近「18分8籃板,抄截阻攻各一」的優質數據,不僅有身高、有防守,年紀還只比Garnett大一歲。作為狼王KG的禁區好夥伴,聽起來總是不錯的吧。
何況正是因為Smith夠好、夠年輕,在市場上是炙手可熱的競爭人選,才會引起各隊關注,從灰狼的作法感受到「不公平」、「有違遊戲規則」,讓聯盟介入調查。
否則,像是Udonis Haslem,與熱火連年簽下短約,怎麼沒有人抗議呢?當然這是個極端的對比,但當時的Smith就是這麼好,足以讓灰狼冒這個風險,只是被經紀公司「搞」到,功虧一簣而已。
這樣來看,Kevin McHale所說「公開的秘密」、「很多隊都這樣做」不單純只是他最後的掙扎,更多的可能是有苦難言,對於聯盟重罰的心有不甘吧。
客觀而言,當時的灰狼正朝著「沒有薪資空間」的局面邁進,NBA的懲罰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們更沒有彈性來改善陣容。
在如此條件下,灰狼還是連年打進季後賽、勝率高於五成,Garnett甚至在2004年榮獲「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奪下生涯唯一的MVP獎盃。
令人不禁感嘆,如果他們能保有那些選秀權,或許灰狼的「KG盛世」將有機會更為長久,讓明尼蘇達的球迷不必等到Jimmy Butler到來,Karl-Anthony Towns、Anthony Edwards成長茁壯,才再一次體會到衝擊冠軍的希望。
從2005到2017年,再從2018等到2022年,北大荒有多寒冷,大概只有灰狼迷懂。
當然,這不是說那五年的選秀權留著,就有機會「大升級」,畢竟在戰績維持水準的情況下,這些選秀權的順位可能不會太前面。
但從交易的層面來說,灰狼少了眾多籌碼,在補強方面更是處於被動,因為各隊都知道明尼蘇達渴望補強,NBA的生態就是如此現實。
如果要留著用,2001、2002、2004年的選秀會上,灰狼有機會選到誰呢?
2001首輪中後段有Zach Randolph(19th)、Gerald Wallace(25th)、Tony Parker(28th)等人,第二輪有Gilbert Arenas(31st)、Mehmet Okur(38th),隔年則包含Tayshaun Prince(23rd)、Carlos Boozer(35th)、Matt Barnes(46th)、Luis Scola(56th)等球員。
2004的損失更為慘重,或許灰狼的順位選不到Dwight Howard、Emeka Okafor、Andre Iguodala、Luol Deng,但是15順位以後,還是有Josh Smith、J. R. Smith、Tony Allen、Kevin Martin幾位在2010年代大放異彩的球員,二輪還有Anderson Varejao、Trevor Ariza兩位優質綠葉,Ariza到上季都還有出賽。
雖然得到上述的任何一位,灰狼也不一定有空間養成,但假設他們能順利進入輪替,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價值,灰狼想必會得到更多餘韻,毋須在KG邁入而立時「打掉重練」,進入漫長的黑暗時期。
耐人尋味的是,灰狼最後還是得到2004年的第15順位,以嫻熟的低位單打能力聞名的「Big Al」Al Jefferson,幾乎是Kevin McHale「欽點」入團,為球迷帶來「後KG時代」的一絲絲希望。
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