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19 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著名小說《雙城記》開卷語寫道:「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任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這似乎是湖人 2004 年暑假 OK 王朝正式解體後的寫照!
OK 的正式合作始於 1996 年暑假,兩人都是那年入隊,在奧蘭多魔術待了四年成為自由球員後,經過 Jerry West 的努力成功擴大球隊薪資空間讓 Shaquille O'Neal 成功西進;為了騰出先發中鋒的位置給 Shaq,West 用正值當打之年 28 歲的 Vlade Divac 交易至黃蜂拿到首輪第 13 順位選秀權,那時球隊主力尚有球技要邁入成熟期的後場搭檔 Eddie Jones、Nick Van Exel 與優質苦力內線 Elden Campbell 等人,West 青睞並預備選擇一位未來性不差的『高中生』客觀環境是可承擔這風險的,儘管那時 NBA 當局尚無後場高中生站穩聯盟的成功案例。
只是,20 年後那名高中生對隊友,對球隊,對家庭,對社會的影響程度幾乎可謂當代第一,這應該是多數人始料未及的。
初入聯盟的 Kobe Bryant 儘管對自己很有自信,但主帥 Del Harris 用兵上屬保守派,儘管如此,Kobe 每一年的進步幅度肉眼可見,兩人經過蟄伏的三個賽季,Van Exel、Jones & Campbell 陸續離隊,球隊換成 O'Neal、Bryant 與 Glen Rice 搭檔拚搏,Rice 與球隊拿下第一冠後轉赴紐約(2000 年),球隊 OK 連線正式成形,2000-02 年完成三連霸後的失利,2003-04 賽季紫金球隊欲重返榮耀,然而,與 Karl Malone、Gary Payton 組成『F4』總冠軍賽功虧一簣是壓死「OK 二人解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O'Neal 的個性與 Bryant 算是南轅北轍,前者是類似孩子王充滿童趣性格的人,對待朋友很真誠,有能力的他也經常付出實質行動,這也無形中建立起球隊裡大哥小弟的從屬關係,儘管嘴巴上有些毒舌,但實力過硬的人基本可以得到 Shaq 的肯定,與 Bryant 同位置的 Jones 就常被 O'Neal 詬病心態上不夠具血性;Kobe 的職業生涯基本跳過了一些社交步驟:尊重隊友,尤其是資歷比他長得那批人,論資排輩也請用「實力」說話,隊友最好也要是體育場老鼠,態度上得努力努力再努力,基本就是現在耳熟能詳的「曼巴精神」。
Shaq 的好相處與場上優異統治力是無庸置疑的,但 Kobe 律己甚嚴也同樣律他人的結果,隨著後者能力高漲,任性的 Bryant 與慷慨的 O'Neal 之間,如果說同床異夢、貌合神離也許有些誇張,但也到不了推心置腹的程度,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兩人關係隨著時間推移朝向惡化。
Shaq 的生活是多元的,出過唱片也拍過電影,在五光十色的好萊塢更是過得多采多姿,O'Neal 在休賽期玩得開心,各式聚會,環遊世界,過著舒心的生活,享受工作後獲得報酬的這一切;Kobe 則不然,畢生致力於成為 NBA 歷史上的最佳球員,不斷打磨技術,從小在異國成長的 Bryant 個性上獨立早熟,又是有想法地第一位從高中直接跳到 NBA 的後場球員,與那一批 Allen Iverson 為首,充滿嘻哈味、留著玉米穗與穿著寬鬆褲子的 90 年代那群人似乎沒那麼天然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