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NBA75週年,在逐漸習慣疫情對比賽造成的影響後,雖仍然有不少球員因傷病缺席賽事,但相對上季的許多不確定性,本季各隊在陣容的完整性和配套措施上也都較為成熟。同時許多支球隊也更換了總教練,讓整體球風變化性呈現更加豐富的樣貌,也使以往所認知的巨星至上風氣逐漸轉變。
特別是包含湖人、籃網或快艇皆於首輪及附加賽,早早就脫離爭冠的行列。無疑彰顯其他小市場球隊利用體系去打造相對應的風格,正逐漸成為當今聯盟的主流。而數據肯定是現今所有球隊在比賽分析時的標配,不管是針對球員個人發展、球探在尋覓適合的人選,還是關於比賽計畫的制定,都能透過指標來觀察過去到未來的趨勢。
NBA自成立以來至今已經有超過4000名以上球員的出賽紀錄,從以前大多都還是以美國本土球員居多,到如今外籍球員已經逐漸站穩一席之地,也同樣從紀錄數字中可以觀察到其現象。前任聯盟主席David Stern任內就相當致力於NBA的全球化,從1980年開始很少看到外國面孔到現在聯盟國際球員佔比超過23%,絕對是讓現代球風得以獲得這麽多變化的關鍵。
以今年季後賽為例,包含金塊、小牛、爵士和公鹿等,幾乎都是由國際球員擔任陣中核心美國本土球員為輔,這在90年代絕對是相當罕見的情況,即使放眼到2010年初期也鮮見讓國際球員負責球隊的核心運轉。在今年一些大放異彩的球員也有許多來自國外,不論是在首輪看守Chris Paul的後衛Jose Alverado,或者頻頻利用外線和腳步懲罰Joel Embiid的Precious Achiuwa,都是相當突出的角色球員案例。
將國際球員培養成主力,搭配這幾年聯盟節奏越來越快的方向,也在這幾年例行賽一些進階數據中得到驗證,其中「Elbow Touches」的樣本走向就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議題。早在「Tracking」系統初期開始統計的2013-14球季,聯盟的平均Pace約莫落在93左右,而當時聯盟的肘區平均觸碰次數則為18次,但隨著2014-15賽季金州勇士將速度戰導入後,各隊隔年隨之仿效。也導致這項數據從原本場均肘區觸碰次數頂標超過20次的球隊有七支,一路下降到只剩下三支隊伍。
減低半場進攻比例,將比賽節奏拉升增加更多的機遇戰,是2015-16年開始的聯盟主流趨勢,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從肘區發動進攻的打法因此逐漸沒落,2018-19賽季平均超過20次的球隊更消失殆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這項數據一直都是聯盟後段班的金塊,卻從這一年開始進入前段班,這一年也同時是Nikola Jokic場均得分跟助攻分別超過20分7助攻的起點。
作為小市場球隊的金塊,在來自賽爾維亞的Jokic身上發現了丹佛的未來。與聯盟的主流走向背道而馳,金塊開始將更多球權集中在Jokic身上,平均Pace也開始調降,讓Jokic可以在高位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從長人式微的世代中,打造出一種由中鋒發動進攻的現代全新球風。
有鑒於歐洲籃球更強調半場進攻,因此他們更加著重培養球員的傳導意識,才間接使Nokic這種過往NBA較少見的「獨角獸」得以橫空出世,也令其他隊伍開始注意到這種發展可能性。所以包含溜馬、魔術等球隊,便開始嘗試讓陣中的國際中鋒擔任肘區的傳球發動者。
即便球隊未必完全仰賴中鋒負責進攻起點,仍會要求他們在這個位置協助後衛梳理進攻。例如季後賽時來自巴哈馬的DeAndre Ayton,或者例行賽時的紐西蘭巨人Steven Adams,就會負責類似的工作,而這也反映在包含例行賽或季後賽的各隊Elbow Touches數據領跑者上。
假設稱中鋒的肘區策應為相反於聯盟期望的比賽風格,而是球隊根據球員特性,去發展的陣容球風方向。那本季追蹤數據「Drives」則肯定應證了順應聯盟規則,多數隊伍所進行調整的策略。這點尤其也反應於金塊這支球隊,由於Michael Malone選擇把組織責任交給Jokic處理,因此丹佛的後衛運球突破能力需求就相對較低,本季金塊的平均持球切入次數僅僅只有31次位居全聯盟墊底,甚至比倒數第二名的籃網還足足少了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