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9/15

圍繞球星單體打轉 NBA「核心理論」的過去與未來

「核心理論」顧名思義代表著場上四名球員圍繞著單一個體運轉,透過強大的個人能力來以此延伸出一支球隊的體系。這樣的現象相對起來在NBA較常發生,理由在於雖然能打到世界最高等級籃球殿堂的球員,多半本身就具備極為優異的身材條件與籃球水平,但能真正以一己之力撐起整支球隊進攻系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作者:Thousand

西元1500年哥白尼首次對外發表日心說,而在科學驗證之後,至今這項學說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宇宙觀。將太陽視為宇宙中心,一旁圍繞著包含地球在內等行星,這種情境也被包含Seth Partnow和Ben Taylor內,這類以籃球數據當成志業的數據專家套用於賽場上,「Heliocentrism(核心理論)」正是他們所賦予的名稱。

「核心理論」顧名思義代表著場上四名球員圍繞著單一個體運轉,透過強大的個人能力來以此延伸出一支球隊的體系。這樣的現象相對起來在NBA較常發生,理由在於雖然能打到世界最高等級籃球殿堂的球員,多半本身就具備極為優異的身材條件與籃球水平,但能真正以一己之力撐起整支球隊進攻系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提到能以一己之力撐起球隊時,不免讓人想到2016-17球季的Russell Westbrook。在Kevin Durant選擇離開奧克拉荷馬之後,Westbrook選擇將進攻重擔攬在自己身上,那個賽季他不僅創下許多大三元紀錄,且也打破了NBA歷史紀錄以來最高的「USG%(使用率)」。在使用率的計算參數中,包含了個人與團隊的出手數、罰球數以及失誤數,以團隊當成基底來判定單一球員的回合終結率。

於該賽季Westbrook的使用率達到45.8%,相當於只要他有在場上時,每兩回合就有一回合會是由他負責終結。且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還並沒有包含他本身的助攻數,考量到他該賽季平均有10.4次助攻,意味著他直接參與場上的終結回合過程裡,就有超過50%的進攻負載量(Offensive Load)。

「籃球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必須隨時在場上判斷何時是好的出手選擇,什麼時候又能傳出漂亮的助攻,然而一旦領悟箇中關鍵,就能很容易的擊敗對手。」歷史大三元排行搒第二名的Oscar Roberson說道。儘管Roberson所說的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容易。在Westbrook拿下MVP那一年,他平均每場比賽可以創造21次潛在助攻,實際能轉換的分數則為25分,僅次於James Harden和John Wall。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所以會在進攻端承擔這麼多責任,最大的理由自然是球隊主要輪替裡缺乏一個除了Westbrook以外,能夠利用自主進攻穩定創造分數的球員,這裡的創造分數並不僅僅只是得分,同時也包含了助攻。因此時任總教練Billy Donovan,便索性將球隊的進攻主軸完全圍繞著Westbrook運行,而在該球季前者的平均觸球時間,就只落後也同樣採取單核作戰火箭的James Harden。

Westbrook幾乎是近代史上在「核心理論」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畢竟光是他一人就幾乎包辦球隊超過一半的分數產出,撇除與勝利之間的直接關連性,確實在過去很難有球員能相比擬,然而實際上「核心理論」並不是一個單一樣本的案例,而是在2010年之後急速竄升的趨勢。

「核心理論」的元素包含了出手、罰球、失誤跟助攻,以此用於定義一支球隊依賴單一個體比例的程度。自2010年起,基本上只要有任一球隊將進攻重心放在一名球員身上時,所佔的百分比最低都有30%,這個狀況在1980-2000年的過程中簡直難以想像,因為在當時即便連超過25%的球員都一個也沒有。然而若追朔到最早以個人當成球隊運作主軸的案例,就不得不提及波士頓傳奇Bob Cousy。

Cousy於該球季帶領球隊拿下39勝33敗的成績,且同時是聯盟進攻效率最優異的隊伍。雖然Cousy的場均得分並不是最高,但他那高達44%的進攻負載量,卻比當年得分王張伯倫帶給一支球隊的幫助還要更多。直到1964年Roberson的45%進攻供輸,才總算有人能打破Cousy的紀錄。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2010年到2020年的過程中,球隊對於單一球員的依賴程度並非漸進式的成長,因為在前期還是由馬刺及獨行俠這些強調球權流動與進攻分配的隊伍所主宰,真正進入單核時代的分水嶺其實是在2017年。

若僅用使用率當成基準的話,在這十年內30支球隊中有超過35%的球員,在2010至2016年間只有平均約2人左右,不過這樣的現象到了隔年卻有突破性的飆升。許多球隊開始仿效雷霆及火箭,開始將大量球權集中在球星手上,但又與2000年代Kobe Bryant跟Allen Iverson那種一星負責得分的形態不同,而是讓他們可以當成團隊引擎,以利帶動整體的進攻傳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