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聯盟球星Mariano Rivera,這次經典賽A組預賽來台,為中華隊與巴拿馬的比賽開球,說到Rivera,他是大聯盟救援成功次數的歷史紀錄保持人,也是至今唯一一位以100%得票率入選名人堂的球員。不論整個生涯逐年成績、巔峰宰制力、季後賽壓制力、場下場外的應對進退,堪稱是無懈可擊的完美球星。
美國職棒歷史超過150年,觀念、技術與科技不斷變化,「終結者」的概念也經歷多次轉變,稱Rivera「史上最強終結者」合不合適呢?今天影片就一起來看,「終結者」的歷史演變,一路到Rivera這個「終結者的最高傑作」。
接下來跟著本文一起看「終結者」概念如何一路演變,直到Rivera這名完美球星,建立起後世終結者難以逾越的高牆。
概念萌芽與嘗試
在美國職業棒球發展初期,「投手」就是投手,沒有分先發投手、後援投手,甚至一開始規則直接寫死,除非身體不適或受傷,不允許在比賽期間換上換投,只能透過守位交換,將野手調度成投手。直到1889年才允許換投,
就算如此,職棒早期投手觀念而言,「完投」是投手的職責所在,投手以「完投」為責任,Cy Young如此、Walter Johnson如此、Christy Mathewson如此。
國聯和美聯合作創立大聯盟的1903年,全聯盟所有投手共計2228次先發,完成了1909次完投,完投比例高達85.6%。隨著時代前進,完投率開始下降,
不過,這時候「後援投手」大多都是先發投手投不完比賽,才上場收拾殘局的,在這種時代潮流之下,出現了第一位超前時代的「後援投手」,他叫做Doc Crandall。
Crandall從1908年開始,100多年前喔,效力紐約巨人隊,被認為是史上第一位後援投手,其實「Doc」不是他的本名,因為大家稱他是「巨人的救護隊」、「投球危機時的醫生」,所以獲得綽號醫生Doctor,最後變成「Doc」。
Doc Crandall從1909年開始連續五年,都擔任巨人隊的主力後援投手,期間投了788局,防禦率2.88,更幫助巨人連續三年闖入世界大賽。
現在的「救援成功」這項數據,在1969年才成為大聯盟官方數據,不過大聯盟有根據定義,回推以往所有投手的救援成功次數。Crandall生涯25次救援雖然不多,但一名實力不俗的投手,長期擔任後援,在當時是極端的異類。
雖然這時出現了Doc Crandall這名優秀的後援投手,但是並沒有成為大聯盟的主流,10多年後,大聯盟出現另一位更接近現代終結者的投手,他的名字叫做Firpo Marberry。
Firpo Marberry從1923年開始效力於華盛頓參議員隊,這支球隊後來搬到明尼蘇達,成為現在的雙城隊。根據後世回推的救援成功數,Marberry效力參議員11年間,5度救援次數領先全聯盟,1925年成為史上第一位後援出賽超過50場的投手,14年生涯累積148勝、101次救援、防禦率3.63。
這時部分球隊認知到,培養一名優秀的投手,專門擔任後援,是有效確保勝利的方法,像是常勝軍紐約洋基是其中之一,先後有Johnny Murphy和Joe Page兩名著名終結者,他們也幫助洋基多次奪冠。
到了1950年代,終結者越來越受到重視,出現越來越多明星級的終結者,費城人的Jim Konstanty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950年後援出賽74場,投了152局,拿下16勝7敗22救援,防禦率2.66,更拿下那一年的國聯MVP,他成為史上第一位拿下重大獎項的終結者。
這時候的終結者一場投超過1局、甚至直接吃下2或3局,都是很常見的。那現代只投1局的終結者什麼時候出現呢?我們按著時間繼續往下走。